为了进一步推进我校疾病预防与控制工作,降低学校鼠类危害,在石军媛校长的带领下,我校开展了冬季集中灭鼠活动。石军媛校长在活动前召开安全部署工作会议,对本次集中灭鼠工作进行统一部署安排,提高健康安全防范意识。
学校按上级部门要求,统计购买“溴敌隆”毒饵块及毒饵盒,由学校政教处联合物业部门在校园内统一投放,并对毒饵盒进行上锁,由班主任对全体学生进行安全教育,防止学生误食造成安全事故。
为什么要集中灭鼠?
鼠类数量多,分布广,迁徙频繁,是很多疫病发生的根源和了流行的传播媒介,它能传播鼠疫、流行性出血热和钩端螺旋体病等30多种疾病;同时,鼠类还可损坏工业设备、咬坏电力和通信等的网线、破坏水利设施等,给社会经济造成巨大损失。
什么是出血热?
出血热即流行性出血热又称肾综合征出血热,是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传染病,是由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汉坦病毒)引起的,以鼠类为主要传染源的自然疫源性疾病。
出血热是如何传播的呢?
汉坦病毒RNA球型病毒,表面布满突刺,内含3条病毒基因,汉坦病毒平时寄居于啮齿类动物体内,包括鼠类、蝠类、鼩鼱和鼴鼠。这些动物作为传染源,通过排泄物、分泌物将病毒排泄出体外,以气溶胶形态被人吸入传播。另外通过蜱蟎叮咬、直接食入被带毒老鼠排泄物污染的食物、破损皮肤直接接触老鼠排泄物而传播。
感染出血热的临床表现
感染出血热病毒后,80%以上的人都会显性发病。典型病例有五期临床经过,即发热期、低血压期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恢复期,前三期可重叠发生。
(一)全身中毒症状:感染后经过7~46天的潜伏期,出现重症感冒初期症状,即发热(可达40℃,能持续1周),全身无力、酸痛,食欲减退,但少有寒战。
(二)充血、出血体征:典型出血热病例在起病2日内,即可出现“三红”,即面、颈、上胸部潮红,酷似醉酒貌。起病3日内即可出血,表现为口腔、眼结膜的出血和皮肤点、片、絮状出血,皮损处或进针点淤血,重者脏器出血。
(三)渗出表现:起病一周内,由于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外渗,血容量减少,造成低血压甚至休克。血浆外渗导致脑、肾、结膜水肿,典型者出现“三痛”,即头痛、眼眶痛、腰痛。
(四)肾脏损伤:是出血热的突出临床表现,有腰痛,肾区叩击痛,少尿甚至无尿,蛋白尿,血尿。
如何预防出血热
(一)人群预防1、灭鼠防鼠:大力整治村边卫生,清除鼠类繁殖栖息地。2、疫苗接种:在出血热疫区对16岁以上人群进行出血热疫苗接种。
(二)个体预防1、不徒手抓鼠,防止鼠类或鼠虱叮咬,避免与鼠类及其排泄物(尿、粪)直接接触。
2、放好食物,防止鼠类污染,不吃被鼠类污染的食物。3、没有接种过出血热疫苗者,要主动联系疾病控制部门接种。4、看望出血热病人,要戴口罩,避免接触其血液、排泄物及被其污染的衣物。5、在出血热高发病区,从11月~次年元月份,出现发热、颜面发红或出血,要警惕出血热,立即去看医生,努力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休息、早治疗。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