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虹膜炎专科治疗医院 >> 虹膜炎饮食 >> 年北京风湿年会听课笔记白塞病

年北京风湿年会听课笔记白塞病

 

白癜风能治好吗 http://m.39.net/pf/a_7157873.html

演讲:医院郑文洁教授

整理:北医三院魏慧(weihui

bjmu.edu.cn)

基本概念

①MHC,通常被称为人类白细胞抗原(HLA)复合体,定位于第6号染色体短臂(6p21,3),经典的HLA基因包括:HLA-Ⅰ类基因,A、B、C——HLA-Ⅰ类分子;HLA-Ⅱ类基因,DP、DQ、DR——HLA-Ⅱ类分子。

②MHC-Ⅰ类分子:α1和α2结构域为β折叠,形成肽段结合槽底部,α螺旋形成肽段结合槽侧边;α3结构域形成结合CD8分子结合部位。

③新概念:MHC-Ⅰ类疾病的组织特异性:

a.代表疾病:BD:HLA-B5/B51

Ps:HLA-

SpA/前葡萄膜炎:HLA-B27

b.共同临床特征:病变多位于机体和外界环境相同的部位(口腔黏膜,肠,皮肤)或应力部位(关节和肌腱端,及眼,血管壁和瓣膜)

c.微损伤:BD:针刺反应

Ps:Koebner反应

AS:在肌腱和韧带附着点的微损伤

病理生理

①先天和获得性免疫启动:屏障功能(肠和皮肤)异常时大量PAMPs进入组织。非屏障组织(眼和附着点)经受微损伤可释放DAMPs→固有免疫启动(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巨噬细胞、γδT细胞、固有淋巴细胞、其他细胞)→树突细胞(MHC-Ⅰ和ERAP1)→细胞毒性T细胞活化→MHC-Ⅰ类疾病中启动适应性免疫(MHC-Ⅰ受限,CD8+T细胞,主要因素,其他)

②MHC-Ⅰ类疾病影响IL-23轴和靶组织固有淋巴细胞:非传统淋巴细胞:ILCs、NKT细胞,γδT细胞和黏膜相关恒定T细胞,通过IL-23—IL-17通路,在黏膜表面参与组织修复保持自身稳定。

③MHC-Ⅰ类疾病继发的先天免疫放大:

a.屏障作用或机械应力:ILC交互诱导成纤维细胞组织修复或病理状态;

b.与MHC-Ⅰ类疾病相关的免疫学反应:树突细胞活化→Tc17(分泌IL-17的CD8+细胞毒性T细胞)-适应性免疫可能推动病理→分泌IL-17、TNF、IL-8等炎症因子→刺激ILC(表面有IL-23受体)。

MHC-Ⅰ类疾病的代表BD与AS:共性与差异

(1)AS常累及脊柱外系统/器官:

①关节/附着点:中轴骨关节病,外周关节炎,肌腱附着点炎,腊肠指(趾);②眼:急性前葡萄膜炎25%-40%;③胃肠道:UC/CD5%-10%;④骨密度:骨质减少/骨质疏松19%-62%;⑤皮肤:银屑病和指/趾甲改变15%;⑥肺:肺尖部纤维化;⑦心脏:心血管疾病,主动脉瓣膜病,传导异常和左室功能障碍;⑧肾脏:IgA肾病,淀粉样变;⑨脊柱骨折:椎体压缩性骨折,椎间盘破坏。

(2)白塞病:

①眼部疾病;②消化道阿弗他溃疡;③泌尿生殖器损害;④深静脉闭塞;⑤神经白塞;⑥血管白塞;⑦皮损损伤;⑧关节炎。

(3)共性:

AS与BD均有眼、关节、肠道和心血管受累。

a.眼炎:

前葡萄膜炎(虹膜炎或虹膜睫状体炎)-眼红、疼痛、畏光;中间葡萄膜炎(玻璃体内可见白细胞)-眼前黑影飘动感;后葡萄膜炎(脉络膜炎和视网膜炎)-视力下降。

急性前葡萄膜炎是AS的常见临床症状,荟萃分析显示,在一般人的患病率约为:急性前葡萄膜炎0.2-1%。急性前葡萄膜炎的患病率随病程的延长显著增加。SpA患者的葡萄膜炎特征:急性、单侧、前葡萄膜炎为主,常复发。

BD的葡萄膜炎特点:男性、慢性、复发性;常双侧、前后均受累,单纯前部受累少见;发生率50%,致盲率25%。常表现为前葡萄膜炎、前房积脓,荧光血管造影:脉络视网膜水肿、渗出、出血。

b.关节炎:

BD关节炎不少见,且以外周关节受累为主。膝、踝多见,单关节多见;呈良性、自限性、非侵蚀性;急性、复发性多于慢性病变;关节畸形和侵蚀性病变罕见。有痤疮和关节炎的BD患者附着点炎发生率高。而BD伴发骶髂关节受累少见。

发病机制

(1)AS基因易感性:

AS发病有明显的家族聚集现象,遗传度高。与HLA-B27相关,AS患者中HLA-B27的阳性率90%,而HC中HLA-B27阳性率则10%。但HLA-B27有多种基因亚型,并非所有的亚型都是AS致病基因,有些亚型可能是AS的保护基因,不同种族HLA-B27亚型与AS发病的关联亦不相同。

(2)BD有明显的宿主倾向:

HLA-B5/51与BD的发病密切相关,HLA-B5/51与BD患者眼、黏膜皮肤病变相关,肠道受累率则下降;且男性多见。

(3)BD相关致病基因与AS炎症路径相同:

微生物/内源性危险信号→引发CCR1/TLR4/HLA-B51/KLRC4感知和呈递抗原及危险信号→MEFV/NOD2/ERAP1/UBAC2(内质网氨肽酶-1)+IL-10作用→固有免疫活化(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巨噬细胞、γδT细胞、NK细胞)+IL-23R/STAT4/IL12A→适应性免疫活化(CD8+T细胞,Th1/Th17极化)→炎症反应

(4)ERAP1-内质网抗原处理相关氨基肽酶:

MHC-Ⅰ类分子递呈的肽在装载前必须被剪切至合适长度,氨基肽酶在这一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与MHC-Ⅰ类分子结合并递呈于细胞膜表面。

(5)肠道在AS关节炎症中的作用:

遗传易感性:部分与IBD共享,黏膜免疫基因部分相同,IL-23信号通路相关。

5-10%的AS患者合并IBD,70%的AS患者有亚临床肠道炎症。肠道菌群可产生IL-23、IL-17、IL-22等炎症因子,作用于肥大细胞、CD8+T细胞、NK细胞、CD4+T细胞、γδT细胞、中性粒细胞,产生IL-17、IL-22、TNF等细胞因子,骨骼、关节在机械应力的损伤下,前列腺素E2受体EP4亚型与上述细胞因子结合作用,产生炎症。

(6)BD肠道微生物组研究:

与共同生活的健康对照相比,BD肠道菌群分布大致相同,但是菌群多样性显著降低,其中梭菌属、产丁酸菌属(Roseburia、Subdoligranulum)存在差异,BD产丁酸菌属丰度降低,而丁酸可促进Treg分化,具有一定的免疫调节作用。

(7)BD口腔黏膜微生物组研究:

BD和RAS患者非溃疡部位Rothiadenticariosa定植增加;与RAS相比,BD溃疡处Streptococcussalivarius明显增加;与HC相比,Streptococcussanguinis明显增加。

治疗

(1)EULAR最新axSpA推荐TNFi是NSAID治疗失败首选的bDMARD。

(2)ACR/SAA/SPARTANasSPA治疗推荐:

(3)EULAR治疗BD推荐:

TNF-α抑制剂:顽固性皮肤、黏膜病变;复发性、慢性关节炎;

TNF-α单抗:慢性葡萄膜炎反复复发;初发或反复发作的急性威胁视力的葡萄膜炎;难治性静脉血栓;难治性动脉瘤;难治性肠道溃疡患者;重症或难治性中枢神经受损。

(4)IFX/ADA治疗BD严重并发症;

(5)沙利度胺治疗BD/AS的作用机制:

沙利度胺可减少单核细胞来源的TNF-α的表达(沙利度胺降低mRNA的稳定性,减少细胞内TNF-α合成,使单核细胞释放更少的TNF-α)。

沙利度胺有效治疗白塞病,减少口腔及外生殖器溃疡,常规剂量在50-mg/d,总体有效率在80%以上。通过文献回顾,沙利度胺有效治疗肠白塞,达到临床缓解,常规剂量在50-mg/d,且安全性良好。

沙利度胺治疗难治性AS有前景(起始50mg,增至mg/d)。沙利度胺序贯ETN治疗AS较NSAIDs及SASP,可以更有效地降低复发。三药联用(ETN/THD/SASP)治疗AS使近期疗效和长期疗效均较好,且可以防止复发。

(6)AS潜在的生物制剂治疗靶点:

a.IL-17抑制剂:Secukinumab,批准Ps、PsA、AS。

b.IL-12/IL-23抑制剂:Risankizumab(P19)/Ustekinumab(P40),对Ps、PsA和CD有效;中轴AS无效。

c.Abatacept(CTLA4-Ig):无效。

d.IL-6抑制剂:无效。

e.Rituximab:无效。

(7)BD潜在的生物制剂治疗靶点:

a.干扰素:皮肤黏膜、眼炎有效。

b.IL-1抑制剂:皮肤黏膜、胃肠道、眼炎有效。

c.IL-6抑制剂:眼炎、NBD有效。

d.IL-17抑制剂:Secukinumab,对非感染性葡萄膜炎无效。

e.IL-12/IL-23抑制剂:Ustekinumab,对顽固性口腔溃疡有效。

f.Rituximab:少数报道对视网膜血管炎有效。

小结

特点

MHC-Ⅰ类疾病

自身免疫病

性别

无女性优势

女性为主

发病年龄

普遍年轻

年龄范围广

眼病

前或后葡萄膜炎,或两者

可包括巩膜炎

损伤

与组织特异性损伤相关

无关

屏障功能受损

皮肤、口腔、肠道

缺乏

自然病程

时轻时重

进展性

基因

MHC-Ⅰ,ERAP1/2,IL-23/IL-17轴

MHC-Ⅱ

肠道受累

临床或亚临床肠道疾病常见

与肠道疾病无明确相关

治疗

抗细胞因子治疗有效,B细胞清除无效

对抗细胞因子和B细胞清除治疗可能有效

关节疾病

机械应力部位(附着点和下肢)

多关节和滑膜

理论基础

免疫驱动的危险信号

自我和非自我识别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wockz.com/wazz/2015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