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护理措施
1.休息与活动:急性加重期应卧床休息,以减少机体消耗,协助病人取舒适体位,晚期病人常采取身体前倾位,使辅助呼吸肌共同参与呼吸;稳定期可适当活动,帮助病人制定活动计划,活动应量力而行、循序渐进,以病人不感到疲劳为宜。
2.饮食护理:根据病人病情及饮食习惯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热量、清淡、易消化的饮食,补充机体必需营养物质,预防营养不良及呼吸肌疲劳的发生。对高碳酸血症者,应适当控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以免加重二氧化碳潴留。宜少食多餐,避免油腻、辛辣和易于产气的食物,以免腹部饱胀,使膈肌上抬而影响呼吸。便秘者,应鼓励多进食富含纤维素的蔬菜和水果,保持大便通畅,避免用力排便。对心、肝、肾功能正常的病人,应鼓励多饮水,每天保证饮水量在ml以上。
3.心理护理:病人常对病情和预后有顾虑,心情忧虑,甚至对治疗丧失信心,应多了解和关心病人的心理状况,教会病人自我放松等缓解焦虑的办法,稳定期应鼓励病人生活自理及进行社交活动,以增强病人自信心。
4.用药护理:按医嘱正确、及时给药,指导病人正确使用支气管解痉气雾剂。长期或联合使用抗生素可导致二重感染,如肠道菌群失调、呼吸道真菌感染等,应注意观察。
5.病情观察:监测病人呼吸的频率、节律、深度及呼吸困难的程度。监测生命体征,观察缺氧及二氧化碳潴留的症状和体征。注意有无并发症的发生,如并发自发性气胸时,尤其是张力性气胸时,要及时通知医生并配合进行排气减压等抢救。监测动脉血气分析、电解质、酸碱平衡状况,为诊断与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
6.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是改善通气、防止和纠正缺氧与二氧化碳潴留的前提。
(1)深呼吸和有效咳嗽、咳痰:适用于神志清醒能咳嗽的病人。有效咳嗽咳痰的方法为:病人取坐位,双脚着地,身体稍前倾,双手环抱一个枕头,有助于膈肌上升;进行数次深而缓慢的腹式呼吸,于深吸气末屏气。然后缩唇,缓慢地通过口腔尽可能地呼气;再深吸气后屏气3~5秒,从胸腔进行2~3次短促有力的咳嗽,张口咳出痰液,咳嗽时收缩腹肌,或用自己的手按压上腹部,帮助咳嗽。或病人取俯卧屈膝位,可借助膈肌、腹肌收缩增加腹压,有效咳出痰液。经常变换体位也有利于痰液咳出。对胸痛的病人,为避免因咳嗽而加重疼痛可指导病人用双手或枕头轻压伤口的两侧,起固定或扶持作用,咳嗽时从两侧按压伤口,以抵制咳嗽所致的伤口局部牵拉。护士应定时指导病人进行深呼吸和有效的咳嗽咳痰,保证呼吸道的通畅,防止肺不张等并发症。
(2)胸部叩击与胸壁震荡:适用于久病体弱、长期卧床、排痰无力者,禁用于未经引流的气胸、肋骨骨折及有病理性骨折史、咯血、低血压及肺水肿等病人。操作步骤如下:①操作前准备:让病人了解操作的意义、过程及注意事项以配合治疗,监测生命体征和肺部听诊,明确病变部位,宜用单层薄布保护胸廓部位,避免直接叩击引起皮肤发红,避免过厚覆盖物降低叩击时的震荡效果。②叩击时避开乳房、心脏和骨突部位,避开拉链、纽扣等硬物。③操作手法:胸部叩击时,病人侧卧位,叩击者右手的手指指腹并拢,使掌侧呈杯状,以手腕力量,由肺底自下而上、由外向内迅速而有节律地叩击胸壁,震动呼吸道,每一肺叶叩击1~3分钟,~次/分,叩击时发出一种空而深的拍击音则表明手法正确。胸壁震荡法时,操作者双手掌重叠,并将手掌置于欲引流的胸廓部位,吸气时手掌随胸廓扩张慢慢抬起,不施加任何压力,从吸气最高点开始,在整个呼气期手掌紧贴胸壁,施加一定压力并做轻柔的上下抖动,即快速收缩和松弛手臂和肩膀,以震荡病人胸壁约5~7次,每一部位重复6~7个呼吸周期。震荡法只在呼气期进行,且紧跟叩击后进行。④操作力度、时间和病情观察:力量适中,以病人不感到疼痛为宜,每次叩击和(或)震荡时间以5~15分钟为宜,应安排在餐后2小时至餐前30分钟完成,操作时要注意观察病人的反应。⑤操作后护理:在病人休息时,协助病人排痰;作好口腔护理,祛除痰液气味;询问病人的感受,观察痰液情况,复查生命体征、肺部呼吸音及啰音变化。
(3)湿化和雾化疗法:其目的是湿化呼吸道、稀释痰液,适用于痰液黏稠而不易咳出者。常用湿化剂有蒸馏水、生理盐水、低渗盐水(0.45%盐水较常用)。临床上常在湿化剂中加入药物(如痰溶解剂、支气管舒张剂、激素等)以雾化的方式吸入,以达到祛痰、抗炎、止咳、平喘的作用。注意事项:①防止窒息。②避免湿化过度:湿化时间不宜过长,一般以10~20分钟为宜。③控制湿化温度:一般应控制湿化温度在35~37℃。④防止感染:严格无菌操作,加强口腔护理。⑤观察各种吸入药物的不良反应,激素类药物吸入后应指导病人漱口,避免真菌性口腔炎发生。
(4)机械吸痰:适用于无力咳出黏稠痰液、意识不清或排痰困难者。可经病人的口、鼻腔、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处进行负压吸痰。每次吸引时间不超过15秒,两次抽吸间隔时间大于3分钟。并在吸痰前、中、后适当提高吸入氧的浓度,避免吸痰引起低氧血症。
7.氧疗护理:低氧血症伴CO2潴留者,可鼻导管持续低流量吸氧,吸氧流量为每分钟1~2L、浓度为25%~29%,以提高氧分压,并避免吸入氧浓度过高引起二氧化碳潴留。COPD病人因长期二氧化碳潴留,呼吸中枢对二氧化碳已不敏感,主要通过缺氧刺激外周化学感受器反射性兴奋呼吸中枢,吸入较高浓度的氧气可削弱缺氧的刺激,使通气抑制,加重二氧化碳潴留,严重时可导致呼吸停止。
8.呼吸功能锻炼:适合稳定期病人,其目的是改变浅而快呼吸为深而慢的有效呼吸。进行腹式呼吸和缩唇呼气等呼吸功能锻炼,能有效加强膈肌运动,提高通气量,减少耗氧量,改善呼吸功能,减轻呼吸困难,增加活动耐力。具体方法如下:
(1)腹式呼吸训练:取立位(体弱者可取半卧位或坐位),左、右手分别放在腹部和胸前。全身肌肉放松,静息呼吸。吸气时用鼻吸入,尽力挺腹,胸部不动;呼气时用口呼出,同时收缩腹部,胸廓保持最小活动幅度,缓慢呼深吸,增加肺泡通气量。每分钟呼吸7~8次,如此反复训练,每次10~20分钟,每天2次。熟练后逐步增加次数和时间,使之成为不自觉的呼吸习惯。
(2)缩唇呼气训练:用鼻吸气用口呼气,呼气时口唇缩拢似吹口哨状,持续慢慢呼气,同时收缩腹部。吸与呼时间之比为1∶2或1∶3。缩唇的程度与呼气流量由病人自行选择调整,以距口唇15~20cm处同水平的蜡烛火焰随气流倾斜又不致熄灭为宜。
9.健康指导:指导病人及家属了解疾病相关知识。急性加重期病人应卧床休息。稳定期病人应坚持力所能及的运动锻炼,以增强身体素质,提高机体抗病能力,保护肺功能,防止并发症的发生。指导病人合理饮食,保证足够的热量、蛋白质、维生素、纤维素和水分的摄入,以改善全身营养状况,对肺功能差、严重低氧血症者,要告知病人及家属坚持长期家庭氧疗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指导正确氧疗。一般用鼻导管吸氧,流量为1~2L/min,吸氧时间每天15小时以上。应告知病人及家属注意:①安全用氧;②吸氧导管每天更换,以防堵塞;③夜间睡眠时氧疗不可间歇,以防熟睡时呼吸中枢兴奋性减弱或上呼吸道阻塞而加重低氧血症;④监测氧流量,不可随意调高氧流量;⑤氧疗装置应定期更换、清洁、消毒;指导病人及家属按医嘱正确使用药物,指导病人学会自我监测病情变化,一旦出现明显呼吸困难、剧烈胸痛、畏寒、发热、咳嗽加重,应警惕自发性气胸、肺部急性感染等并发症发生,应及时就诊。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临床表现
一、肺、心功能代偿期
1.症状:主要是COPD的表现。慢性咳嗽、咳痰、气促,反复发作,活动后可有心悸、呼吸困难、乏力和劳动耐力下降,少有胸痛或咯血。
2.体征:可有不同程度的发绀和肺气肿体征。偶有干、湿啰音,心音遥远,P2A2,三尖瓣区闻及收缩期杂音或剑突下心脏搏动增强,提示右心室肥大。部分病人因肺气肿使胸腔内压升高,阻碍腔静脉回流,可有颈静脉充盈。
二、肺、心功能失代偿期(包括急性加重期)
多由于急性呼吸道感染而使上述症状加重,并相继出现呼吸衰竭和(或)心力衰竭,以右心衰竭为主。
1.呼吸衰竭:①症状:呼吸困难加重、夜间为甚,常有头痛、失眠、食欲下降,白天嗜睡,甚至出现表情淡漠、神志恍惚、谵妄等肺性脑病的表现;②体征:明显发绀,球结膜充血、水肿,严重时可有视网膜血管扩张、视乳头水肿等颅内压升高的表现。腱反射减弱或消失,出现病理反射。因高碳酸血症可出现周围血管扩张的表现,如皮肤潮红、多汗。
2.右心衰竭:①症状:气促更明显,心悸,以及消化道淤血症状,如食欲减退、腹胀、恶心等;②体征:发绀更明显,心率增快,可出现心律失常,剑突下可闻及收缩期杂音,甚至出现舒张期杂音。体循环淤血的体征,如颈静脉怒张、肝大且有压痛、肝颈静脉回流征阳性、下肢水肿、重者可有腹水。少数病人可出现肺水肿及全心衰竭的体征。
肺炎链球菌肺炎—护理措施
1.一般护理:急性期应卧床休息,注意保暖,给予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并鼓励多饮水。
2.病情观察:①观察痰液颜色和量,必要时留痰标本送检;②观察生命体征及面色、神志、尿量等变化,如出现烦躁、少尿、发绀、体温骤降、脉速、血压下降等情况,应立即作好抢救准备;③注意有无并发症发生,如病程延长,或经治疗后发热不退,或体温退后复升,多表示并发症存在。
3.对症护理:①高热者头部放置冰袋或用温水、酒精擦身,尽量不用退热药;鼓励多饮水、作好口腔护理;②气急、发绀者给予吸氧;③咳嗽、咳痰者按医嘱服用祛痰剂,痰黏稠者可用雾化吸入等;④剧咳胸痛者,可取患侧卧位或用胶布固定胸壁;⑤烦躁、失眠者可按医嘱给水合氯醛等;⑥腹胀、鼓肠可用局部热敷、肛管排气。
体格生长指标
体重为各器官、组织及体液的总重量,是反映小儿营养状况的敏感指标,也是儿科临床计算药量、输液量等的重要依据。
小儿年龄越小,体重增长越快:出生后头1个月增长~g,3个月时体重约为出生时的2倍(6kg),1岁时体重约为出生时的3倍(9.5~10.5kg),2岁时体重约为出生时的4倍(12~13kg),2岁后到青春前期体重每年稳步增长约2~3kg。进入青春期后体格生长复又加快,体重猛增,呈现第2个生长高峰。
为便于日常应用,可按以下公式粗略估计小儿体重:
1~6个月:体重(kg)=出生时体重(kg)+月龄×0.7(kg)
7~12个月:体重(kg)=6(kg)+月龄×0.25(kg)
2岁至青春期前:体重(kg)=年龄×2+8(kg)
体格生长指标之身长(高)
身长(高)指从头顶到足底的全身长度,是反映骨骼发育的重要指标。3岁以下仰卧位测量身长,3岁以后立位测量身高。卧位与立位测量值约相差0.7~1cm。身长的增长规律与体重增长相似,年龄越小增长越快,也出现婴儿期和青春期2个生长高峰。新生儿出生时身长平均为50cm,生后第1年身长平均增长约25cm,即1岁时身长为75cm。上半年增长比下半年快。第2年增加速度减慢,平均为10cm,到2岁时身长约85cm。2岁后身长(高)稳步增长,平均每年增加5~7cm,至进入青春早期出现第2个身高增长加速期,其增长速度可达儿童期的2倍,持续2~3年。
2~12岁身长(高)的估算公式为:身高(cm)=年龄×7+70(cm)。
预防接种的反应及处理
1.一般反应:又分为局部反应和全身反应。
(1)局部反应:接种后数小时到24小时左右,注射部位会出现红、肿、热、痛,有时还伴有局部淋巴结肿大或淋巴管炎。红晕直径在2.5cm以下为弱反应,2.6~5cm为中等反应,5cm以上为强反应。局部反应一般持续2~3天。如接种活菌(疫)苗,则局部反应出现较晚、持续时间较长。
(2)全身反应:一般于接种后24小时内出现不同程度的体温升高,多为中低度发热,持续1~2天。体温37.5℃左右为弱反应,37.5~38.5℃为中等反应,38.6℃以上为强反应。但接种活疫苗需经过一定潜伏期(5~7天)才有体温上升。此外,还常伴有头晕、恶心、呕吐、腹泻、全身不适等反应。个别儿童接种麻疹疫苗后5~7天出现散在皮疹。
多数儿童的局部和(或)全身反应是轻微的,无需特殊处理,注意适当休息、多饮水。局部反应较重时,用干净毛巾热敷;全身反应可对症处理。如局部红肿继续扩大,高热持续不退,医院诊治。
2.异常反应:发生于少数人,临床症状较重。
(1)过敏性休克:于注射免疫制剂后数秒钟或数分钟内发生。表现为烦躁不安、面色苍白、口周青紫、四肢湿冷、呼吸困难、脉细速、恶心呕吐、惊厥、大小便失禁以致昏迷。如不及时抢救,可在短期内危及生命。此时应使患儿平卧,头稍低,注意保暖,给予氧气吸入,并立即皮下或静脉注射1∶肾上腺素0.5~1ml,必要时可重复注射。
(2)晕针:是由于各种刺激引起反射性周围血管扩张所致的一过性脑缺血。儿童在空腹、疲劳、室内闷热、紧张或恐惧等情况下,在接种时或几分钟内,出现头晕、心慌、面色苍白、出冷汗、手足冰凉、心跳加快等症状,重者心跳、呼吸减慢,血压下降,知觉丧失。此时应立即使患儿平卧,头稍低,保持安静,饮少量热开水或糖水,必要时可针刺人中、合谷穴,一般即可恢复正常。数分钟后不恢复正常者,皮下注射1∶肾上腺素,每次0.5~1ml。
(3)过敏性皮疹:荨麻疹最为多见,一般于接种后几小时至几天内出现,经服用抗组胺药物后即可痊愈。
(4)全身感染:有严重原发性免疫缺陷或继发性免疫功能遭受破坏者,接种活菌(疫)苗后可扩散为全身感染。
乙型肝炎病人的辅助检查
1.表面抗原(HBsAg)与表面抗体(抗-HBs):HBsAg阳性见于乙肝病毒(HBV)感染者。HBV感染后3周血中首先出现HBsAg。抗HBs阳性主要见于预防接种乙型肝炎疫苗后或过去感染HBV并产生免疫力的恢复者。
2.e抗原(HBeAg):HBeAg一般只出现在HBsAg阳性的血清中。HBeAg阳性提示HBV复制活跃,传染性较强。
3.核心抗原(HBcAg):HBcAg主要存在于受感染的肝细胞核内,如检测到HBcAg,表明HBV有复制,因检测难度较大,故较少用于临床常规检测。
4.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和DNAP:均位于HBV的核心部分,是反映HBV感染最直接、最特异和最灵敏的指标。两者阳性提示HBV的存在、复制、传染性强。HBVDNA定量检测有助于抗病毒治疗病例选择及判断疗效。
小编2
用感性的触角洞察护士职场
用理性的思维审视护理发展
长按识别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