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流行性出血热?
流行性出血热,国际又称肾综合症出血热,是一种经鼠传播、由汉坦病毒引起的,临床上以发热、出血和肾损害为主要特征的严重的急性传染病。
这种病起病急,进展快,若救治不及时可引起死亡,尤其是姬鼠所携带的汉滩病毒感染,住院病人病死率可高达10%以上。但如果病毒感染后,能够早发现、早诊断、及时治疗,那么重症率和病死率可显著降低。
流行性出血热的主要临床表现是什么?
流行性出血热的临床表现如下:1、发热:发热期一般为7-10天,发热程度越高病情越重;2、外渗及休克:轻度外渗表现为眼睑、球结膜水肿,四肢肿胀,严重水肿可造成胸腔积液、腹腔积液等肺水肿;3、充血或出血:面红、颈红、胸膛发红、头痛、腰痛、眼眶痛;4、肾功能损害:尿内出现蛋白质与红细胞;严重肾脏损害症状为少尿,甚至肾功能衰竭。什么样的人容易得流行性出血热?
每个人均可感染流行性出血热相关病毒,但发病主要取决于人的生活工作习惯和动物的生活习性。如果带毒的啮齿类动物主要栖息于农田,人感染则主要与农业活动有关;如果带毒的啮齿类动物栖息在人的家内或其他建筑物内,则感染主要发生在居家环境中。因此,应积极开展宣传教育,提高个人防护意识,针对性地做好个人防护,可显著降低发病率。人是怎么感染流行性出血热的?
首先是周围有感染汉坦病毒的鼠类,然后才导致人感染流行性出血热。鼠类感染汉坦病毒后为无症状持续性感染,长期携带病毒,持续性排毒,可在鼠尿液,粪便和唾液中都可检出病毒,其中在肺中病毒的浓度最高。当含有汉坦病毒的鼠尿液和粪便被搅起,漂浮到空气中时,人可通过呼吸含汉坦病毒的气溶胶而感染;也可以通过接触含有病毒的鼠尿液,粪便或鼠窝,再触摸自己的眼睛,鼻子,嘴巴等粘膜而感染;还可通过被鼠咬伤而感染;或可通过被鼠类体表螨类等寄生虫叮咬而传播。直接人-人传播未见报道。
因此,高危行为主要是清除鼠尿、粪和鼠窝;清扫闲弃已久的棚子或房屋;工作环境中有鼠类滋生、活动(如粮仓)等,进行该类活动时要带手套、口罩等防护设施。
流行性出血热能够预防吗?
防治的关键是什么?
流行性出血热是一种可预防的传染病,只要措施到位,就可以避免被病毒感染。防治的关键主要是以下三个方面。
(一)防鼠灭鼠是本病预防的主导措施,防鼠为切断传播途径,灭鼠为消灭传染源。(二)疫苗接种可有效预防流行性出血热,是个人预防病毒性出血热的最有效的办法,我国针对流行性出血热实行扩大免疫接种规划措施,流行区人群应接种疫苗。(三)病人治疗要“三早一就”,可显著降低病死率。1、早发现:发现疑似病例,应尽早就医并及时向疾病控制机构报告。2、早休息:发病后立即卧床休息,减少活动。3、早治疗:早期治疗和预防性治疗对本病预后的决定性因素。4、就近到规范性医疗机构治疗:就近治疗,避免长途转送加重病情。如何早期识别发现病例,尽早就医?
如果患者突然发病,畏寒或寒战,继之高热;可伴或不伴头痛、腰痛、眼眶痛、全身肌肉关节酸痛、困倦无力,恶心、呕吐、腰痛及腹泻等消化道症状,面部、颈部和胸部潮红(三红),淤点和结膜充血等症状中之一或多项者;发病前1个月内有鼠类接触史或看见过老鼠、鼠排泄物;或所处地区为流行性出血热告发区等,可高度怀疑流行性出血热,应及时就医,并告之医生可能感染流行出血热。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