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幼儿常见
疾病及预防
秋季气候干燥,昼夜温差大,又是各种传染疾病多发高发的季节。由于幼儿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完全,幼儿免疫抵抗力较弱。因此,很多幼儿容易在秋季生病,以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疾病最常见。今天为爸爸妈妈们带来小知识,帮宝贝们赶走秋季常见病。
秋季腹泻
秋季是幼儿易患腹泻的季节,秋季腹泻80%以上是由病毒感染所致,以轮状病毒和诺如病毒最为常见。各种病毒感染导致的腹泻虽各有不同,但是也有类似的临床表现,且治疗防控方案相近。下面重点介绍两类最常见的病毒性腹泻疾病。
传播途径:主要通过粪-口传播,也可通过呼吸道传播
易感人群:5岁以下婴幼儿,年龄越小,病情越重。
临床表现:对肠道侵犯最为严重,可引起轮状病毒肠炎。病程一般7-10天,常表现为发热、水样大便、轻度呕吐;一半病人可出现咳嗽等呼吸道症状。
防控建议:
1、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尤其是做好手卫生,家长和幼儿应在饭前便后彻底洗净双手,保证手卫生;
2、保持食物安全卫生,少吃或者不吃没有经过安全检测的海产品等是有效的预防措施;
3、应该注意腹部的保暖,不要着凉;
4、不要吃变质、生冷的食物,要吃熟食、煮沸过的水;
5、孩子的碗筷玩具等高温消毒;
6、避免孩子间的接触传染,尽量少去人多的场所;
7、保持良好心态,注意适当的休息,均衡饮食,可以增加一些益生菌的摄入。
诺如病毒属杯状病毒科,是一种肠道病毒,也是引起散发性和全球暴发性流行胃肠炎的最主要病因之一,一般发生在秋冬季。我国将诺如病毒列入丙类传染病中其他感染性腹泻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人类感染过该病毒后不会终身免疫,并且目前为止没有该病毒的疫苗。
它还比较耐热(可耐受60℃,不能耐受℃,所以可通过煮沸来消毒);它还能耐受酒精(也就是说酒精消毒不起效),所以多数以酒精为消毒剂的快速手消毒液不能有效杀灭病毒。在感染后的2周内恢复正常,因此疾病呈自限性。
传播途径:粪口途径、接触传播(人传人、经食物和饮水传播)为主,也可通过空气传播。所以本病极易在人群中传播,导致疫情爆发。常见的爆发场所多为人群密集的场所,包括:餐馆、医院和护理机构、学校和托幼机构等。
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儿童、老年人、免疫缺陷者及器官移植患者是“高危易感人群”。尤其是5岁以下读幼儿园的娃娃些,又是“最高危易感人群”。
临床表现:病毒引起的肠胃炎有发病急、传播速度快、涉及范围广等特点。在突然发病前,诺如病毒在身体内一般有1~2天的潜伏期(潜伏期最短12小时,最长3天)。主要症状为恶心、呕吐、腹部痉挛性腹泻。部分患者可能还伴有头痛、发热、寒颤、肌肉疼痛等症状。不同年龄段的人群症状有点不一样,部分儿童感染以恶心呕吐为主,而成人的主要症状是拉肚子,常为水样便,无黏液、脓血。大多数人感染了诺如病毒,都是又吐又拉还发烧,但就是有那么30%的人,遭了诺如病毒没有任何症状,甚至自己遭感染了都不晓得。重点是—虽然他们没有症状,但他们会传染给别人!
防控建议:
1、强调清理污物需谨慎。家有病人时,需用84消毒液消毒污染环境的表面(如地面、桌面);清理污物和物品时,动作轻柔,避免剧烈搅动,以免产生含有病毒的气溶胶。总之,在呕吐或腹泻后,应立即彻底清洁并消毒整个区域。戴上橡胶或一次性手套,用纸巾擦拭整个区域,然后使用含氯消毒剂消毒。然后再用肥皂和热水清洗整个区域。最后,清洗脏衣服、倒垃圾、洗手。在处理不能用含氯消毒剂处理的衣物时,可以用洗涤剂和热水清洗污物,然后在最高温度下将其烘干。
2、其余防控建议同以上轮状病毒感染导致的腹泻一致。
秋季腹泻注意须知小儿秋季腹泻既可以来自于粪口途径,也可以从呼吸道,就是因为从呼吸道、消化道都可以来,所以,家长看护幼儿前后都要认真洗手,防止交叉感染,保持清洁。
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每年季节交替时高发,具有很强的传染性。流感症状由于流感的症状、体征缺乏特异性,为有效防止与新冠肺炎等呼吸道传染病产生叠加传播风险,建议广大群众在流感流行季及时接种流感疫苗进行预防。
传播途径:以空气飞沫直接传播为主,也可通过被病毒污染的物品间接传播。
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
临床表现:一般表现为急性起病、发热,伴畏寒、寒战、头痛、肌肉、关节酸痛、极度乏力、食欲减退等全身症状,轻症流感常与普通感冒表现相似,但其发热和全身症状更明显;重症病例可出现病毒性肺炎、继发细菌性肺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休克、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心血管和神经系统等肺外表现及多种并发症。
防控建议:
1、接种疫苗。6月龄至5岁儿童、60岁及以上老年人,特定慢性病患者、医务人员等高危人群易感,建议以上人群及时接种流感疫苗,流感疫苗可到全省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的预防接种门诊接种。
2、注意个人卫生。经常彻底洗手,尤其是接触呼吸道分泌物后,要严格按照七步洗手法立即洗手;要用清洁干净的毛巾擦手;打喷嚏或咳嗽时,要用手帕或纸巾掩住口鼻。
3、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可使用加热醋酸的方法,经常对房间进行消毒;流感流行期间,减少聚集性活动,尽量不要到人多拥挤、空气不流通、空气污浊的场所。
4、保持充足睡眠和营养。多食用富含高蛋白、高维生素且易消化吸收的食物,勤于锻炼,增强机体免疫力,增强抵御流感的能力。
5、及时就医。出现发热、全身疼痛、咳嗽等流感样症状时,应及时就医,并减少接触他人,尽量居家休息;明确诊断后,应将患儿隔离到主要症状消失,并做好患儿用品和分泌物的消毒。
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其中EV71型肠道病毒较容易引起重症病例。
传播途径:传播途径广泛,主要通过消化道(粪-口途径)传播,其次是经呼吸道飞沫传播,还可通过直接接触病人或接触被病人污染的物品传播。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是本病的传染源。
易感人群:多发生于5岁以下的婴幼儿。
临床表现:大多数患儿症状轻微,以发热和手、足、口腔、臀等部位的皮疹、疱疹、溃疡为典型表现,少数患儿可引起脑膜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严重并发症,甚至可导致死亡。
防控建议:
1、室内都要勤通风,并加强消毒,尤其是加强学校和托幼机构内的餐具、玩具等物品消毒;还需特别注意室内儿童游乐场所的消毒和通风;家庭成员的衣服、被褥要定期在阳光下曝晒;家长要积极配合学校落实晨午检制度和因病缺勤登记及追访制度。
2、教育幼儿注意个人卫生,养成勤洗手的习惯,尤其是在触摸口鼻前、饭前便后、接触呼吸道分泌物后,用清水、洗手液或肥皂按照七步洗手法洗手;不与他人共用毛巾或其他个人物品;尽量少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
3、及时发现患有发热或手部、足部、臀部、口腔出现疱疹的患儿,采取隔离治疗措施,隔离时限为患儿全部症状消失后1周。
4、自愿、自费接种EV71疫苗,能预防EV71型病毒所引起的手足口病。
5、家长们还应特别注意患儿的病情发展,一旦患儿体温达39℃以上且持续不退、并伴有手脚冰凉、抽筋、呕吐、表情淡漠等重症手足口病症状时,医院治疗。
流行性腮腺炎
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全身性感染。四季均有流行,是儿童和青少年期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病人在腮腺明显肿胀前6-7日至肿胀后9日期间具有传染性。
传播途径:病人是其传染源,可通过直接接触、飞沫、唾液的吸入传播。接触病人后2~3周发病。
易感人群:主要发生于1-15岁的儿童,常在幼儿园、中小学校学生中流行。
临床表现:患病初期可有发热、头痛、无力、食欲不振等前驱症状,发病1-2日后出现颧骨弓或耳部疼痛,然后出现唾液腺肿大,通常可见一侧或双侧腮腺肿大。
防控建议:
1、接种疫苗是预防流腮发病的有效手段;
2、养成勤洗手、不随地吐痰、不随意丢弃吐痰或揩鼻涕使用过的手纸等良好个人卫生习惯。双手接触呼吸道分泌物后(如打喷嚏后)应立即洗手或擦净。
3、避免与他人共用水杯、餐具、毛巾、牙刷等物品。
4、注意室内外环境卫生和室内通风,如周围有呼吸道传染病症状病人时,应增加通风换气的次数,开窗时要避免穿堂风,注意保暖。衣服、被褥要经常在阳光下暴晒。
5、均衡饮食,多喝水,充足睡眠休息,加强锻炼,注意防寒保暖,增强体质。
6、流行高峰期应避免去人群密集场所,如出现相关症状应及时就医,并减少接触他人,尽量居家休息;
7、对患者用过的食具、毛巾等煮沸消毒;
8、一旦被确诊为腮腺炎,一定要及时上报学校,并及时就医,防范并发症的发生。同时不要再去幼儿园,以免传染给他人。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俗称红眼病)是主要由肠道病毒70型引起的一种传染性极强的急性病毒性眼病。该病起病急,潜伏期短,传播快,发病集中,夏秋季高发,一般在数小时至24小时内发病。
传播途径:接触传播,主要通过患者眼部分泌物、手、健康人眼或患者眼部分泌物、污染物品、健康人眼传播。
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
临床表现:结膜水肿、充血,伴眼球异物感、迎风流泪、眼痛等症状。
防控建议:
1、注意个人爱眼卫生,养成勤洗手、不揉眼的卫生习惯,个人的毛巾、脸盆、手帕应当单用,避免交叉感染。
2、若家庭成员患病,所有用具应消毒处理并单独使用,特别是毛巾应煮沸消毒,接触患者后用75%乙醇消毒双手。
3、患者应自觉避免进入公共场所或参与社交活动,居家治疗休息。
4、托幼机构对集中管理的毛巾应加大悬挂间隔,避免毛巾相互接触,同时要做好日常消毒工作。
5、如若出现眼球异物感、充血、流泪、眼痛等症状,应及时上报幼儿园,医院就诊,遵医嘱进行隔离治疗。
供稿:宋毅超
审稿:李静
排版:周白
喜欢这篇文章,欢迎点赞和转发朋友圈,扫一扫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