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7月17日15:00,河南省淋巴瘤诊疗中心举办了第期学术活动及多学科会诊。河南省淋巴瘤诊疗中心、医院肿瘤科、医院医院的20余名专家参与了本次学术活动。
病例讨论一
1、病史简介(来自医院)
患者侯某,男,28岁。以“发现左上肢肿块4月余”为主诉来院。年11月患者发现左上肢肿块。.11.26医院PET-CT示双上肢、左侧臀部及双下肢上段皮肤代谢异常增高,符合NHL浸润。行活检示:皮肤NK/T细胞淋巴瘤,免疫组化:CD3(+++),CD4(散在少许+),CD5(散在少许+),CD8(散在少许+),CD56(+++),CD20(散在少许+),CD30(少许+),GranzymeB(少许+),EBER(+++),TIA-1(+++),Ki67(95%),PAX(散在少许+)。诊断为非霍奇金淋巴瘤-NK/T细胞淋巴瘤-IV期(侵犯双上肢、左侧臀部及双下肢上段皮肤)-PINK-E评分2分-中高危,给予“地塞米松+培门冬酶+大剂量甲氨蝶呤”方案2周期(出现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给予“培门冬酶+吉西他滨+地塞米松+顺铂”方案2周期(高脂血症后停用培门冬酶);给予“吉西他滨+地塞米松+顺铂”方案2周期(期间出现心房纤颤)。4周期评价CR,6周期评价CR。建议患者行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拒绝。.12再次出现右上肢肿块,就诊于华中科技大学医院,活检病理示:皮肤NK/T细胞淋巴瘤,考虑疾病复发。为求进一步治疗就诊于我院。
既往史无特殊。
入院查体:左上肢可触及一黄豆样硬结,余未见阳性体征。
病理会诊:(右手臂皮肤)结外NK/T细胞淋巴瘤,鼻型。本单位免疫组化:CD20(散在+),CD2(+),CD3(+),CD4(+),CD5(-/+),CD7(+),CD8(部分+),CD56(-),TIA-1(+),CD30(少许+),GranzymeB(-),EBER(+++),Ki-67(约40%+),PD-1(约10%+),PD-L1(约15%+)原位杂交:EBER(+)。骨髓检查未见肿瘤细胞。
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于.04.06入组“西达本胺联合依托泊苷治疗复发或难治性NK/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试验”口服“西达本胺30mg,每周2次。依托泊苷50mg,口服14天,4周重复”。
.04.20复查PET-CT结果示:皮肤NK/T细胞淋巴瘤治疗后,双上臂、背部、右腰部、右髋部、右臀部、右侧腹股沟区及双侧大腿多处软组织影或皮肤增厚代谢较活跃,考虑肿瘤活性残留。口服依托泊苷及西达本胺维持治疗。后定期复查SD。
.06.07复查PET-CT结果示:右臀部皮下见软组织密度影代谢略活跃,考虑肿瘤活性残留;左鼻腔及左肩部皮下软组织密度影代谢活跃,考虑淋巴瘤浸润,较前新发;背部、右腰部、右髋部、右侧腹股沟区病灶消失。疗效评价PD.
考虑患者既往应用过化疗、表观遗传学等治疗,而且肿瘤组织中表达PD-1,考虑应用免疫治疗,经审核入组PD-1抗体SHR-单药治疗复发或难治性结外NK/T细胞淋巴瘤(鼻型)的单臂II期临床研究(方案编号:SHR--II-)。6周疗效评价PR,鼻腔赘生物基本消失。
.09.26复查PET-CT示:双侧筛窦及右侧鼻腔内软组织影代谢较活跃,较前为新发,疑淋巴瘤浸润,炎性病变不除外,建议结合病理,原左侧鼻腔内软组织影消失。结合患者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考虑上呼吸道感染的可能性较大,给予复方氨酚烷胺片对症治疗,后症状缓解。完善鼻内镜示:鼻中隔稍偏曲,双侧下鼻甲稍大,鼻腔粘膜光滑,鼻咽部未见明显异常。结合鼻内窥镜结果及影像学结果回示疗效评价PR。
继续给予SHR-治疗,目前给药26次。
2、会诊目的:该患者复发后的治疗方案。
3、会诊意见:
姜永生教授(医院肿瘤科):该患者最初表现为皮肤的病变,后发现鼻型病变,诊断方面需要考虑鼻型NK/T细胞淋巴瘤侵犯皮肤的可能。因为NK/T细胞淋巴瘤发病隐匿,常常先发现其他部位的病变,后来逐渐表现出鼻腔的浸润。治疗方面患者前期已经做了多线化疗,包括培门冬酶、MTX等,并且治疗效果也不错,疗效评价达到CR。复发之后入组临床试验是不错的选择,对于所有的NK/T细胞淋巴瘤的二线治疗都是首选临床试验。这次患者再次复发,治疗方面可选择的治疗方案也很多,如果有更好的临床试验如PD-1免疫治疗的临床试验,可以继续选择;如果没有临床试验,可以根据患者体力、耐受性和前期治疗的经过,选择其他二线化疗方案。如果这次患者病变得到缓解,皮肤或者鼻型的病变局限,还是建议结合局部放疗。患者反复复发,还是需要考虑进行自体干细胞移植,可能需要和患者进一步沟通。
敖启林教授(医院病理科):NK/T细胞淋巴瘤在我国T细胞淋巴瘤中相对比较常见,其中又以鼻型最为常见,此外皮肤、软组织、消化系统、睾丸也都是好发部位。以上这些部位的NK细胞是常驻细胞,有相互归巢的特点,比如鼻腔的原发病变扩散、转移到皮肤等其他部位,反之这些部位的原发病灶也会播散、累及到鼻腔。如果要明确第一原发部位,从患者整个病变过程来看,需要最初就严格完善鼻腔检查。NK/T细胞淋巴瘤的诊断,尤其是局限于皮肤的病变,需要与T/NK的淋巴增殖性疾病相鉴别,主要包括蚊虫叮咬过敏型、种痘水疱病型。除了根据临床表现,还要根据诱因、临床进展情况以及组织病理学侵袭性的变化。
张敏教授(医院):NK/T细胞淋巴瘤除了针对肿瘤的靶向治疗,也可针对免疫微环境应用一些免疫调节剂,来那度胺、沙利度胺的临床试验也可考虑。该患者的后续治疗还是要考虑临床试验和造血干细胞移植。
李俊军教授(医院):NK/T细胞淋巴瘤除了来源于NK细胞,还有非NK非T细胞来源、细胞毒性的T细胞来源。关于该患者是否原发于皮肤,首先需要进行完善的鼻咽部检查,是否为播散性的NK/T细胞淋巴瘤。原发皮肤的NK/T细胞淋巴瘤最主要的病理特点是在血管周围、皮肤附属器以及真皮的受累,免疫组化上与脂膜炎T细胞淋巴瘤很难鉴别;播散性淋巴瘤比原发皮肤的NK/T细胞淋巴瘤更容易累及皮肤表皮。NK/T细胞淋巴瘤CD30表达率约30%-40%,需要与间变大细胞淋巴瘤鉴别。该患者Ki67表达率95%,一般鼻型NK/T细胞淋巴瘤的增殖指数大于65%则提示预后很差。
张明智教授(医院):该患者初始PET-CT中显示鼻腔无病变,而第二次复发PET-CT显示鼻腔受侵犯。是原来鼻腔有微小病灶而检查未能发现,还是因为疾病本身的归巢现象?这种现象要求临床医生在初次诊断和再次复发中特别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