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到了,随着气温升高,病毒和细菌很容易大量繁殖,水源、食物、环境极易被污染,容易导致一些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为了保证幼儿健康,请家长朋友们仔细阅读这份夏季幼儿传染病预防指南,用心呵护幼儿安全度夏。
夏季常见幼儿传染病有哪些?1.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儿童常见传染病。
主要经消化道或呼吸道飞沫传播,亦可经接触病人皮肤、粘膜疱疹液而感染。
先出现发烧症状,手心、脚心出现斑丘疹和疱疹(疹子周围可发红),口腔粘膜出现疱疹或溃疡,疼痛明显。部分患者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和头疼等症状。
婴幼儿和儿童普遍多发。成人感染后一般不发病,但会将病毒传播给孩子。
(1)勤洗手、讲卫生。
(2)勤通风,流行期间避免去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
(3)患手足口居家治疗的患儿避免与其他儿童接触,以减少交叉感染;父母要及时对患儿的衣物进行晾晒或消毒,对患儿粪便及时进行消毒处理。
2.疱疹性咽峡炎
疱疹性咽峡炎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疾病。
以粪-口或呼吸道为主要传播途径,传染性很强,传播快。
临床以发热、咽痛、咽峡部黏膜小疱疹和浅表溃疡为主要表现。
夏秋季为高发季节,主要侵犯1~7岁小儿。
(1)经常开窗通风;早晨、饭后及睡觉前漱口、刷牙。
(2)饮食以清淡易消化为宜。
(3)佩戴口罩,做好防护措施。
3.细菌性痢疾
简称菌痢,亦称为志贺菌病,是志贺菌属(痢疾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
志贺菌经消化道感染人体后,引起结肠黏膜的炎症和溃疡,并释放毒素入血。
菌痢常年散发,夏秋多见,是我国的常见病、多发病。儿童和青壮年是高发人群。
志贺菌经消化道感染人体后,引起结肠黏膜的炎症和溃疡,并释放毒素入血。临床表现主要有发热、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同时伴有全身毒血症症状,严重者可引发感染性休克和(或)中毒性脑病。
(1)注意饮食卫生,坚持不喝生水,不食生冷变质的食物。
(2)饭前便后及时洗手,养生良好的卫生习惯,尤其应注意饮食和饮水的卫生情况。
4.急性血性结膜炎
急性血性结膜炎也就是民间人们所说的红眼病,是一种传染性很强的眼病。
其传染途径主要是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接触了病人使用过的物品,如毛巾、脸盆、键盘、钥匙或门把手等,均有可能被传染。
从几个月的婴儿到八九十岁的老人都是它们的目标,常常是一人得病,全家中招。一年四季都可能感染红眼病,特别是夏秋季(6~10月),要注意防范。
急性血性结膜炎共同的临床表现为突发结膜充血,烧灼感、痒、分泌物多,一般视力不受影响,检查发现眼睑红肿,睑结膜充血、球结膜周边性充血,有时水肿及结膜下出血,结膜囊内有分泌物。
(1)注意个人卫生,不用脏手揉眼,养成勤洗手的习惯。
(2)尽量不要带小孩到游泳池,公共浴室等公共场所去,以免交叉感染
(3)患有结膜炎的患儿洗脸时要用凉水,不要用温水或热水。
5.夏季感冒
夏季感冒中医又称为暑湿感冒,暑湿感冒的特点就是因为夏季闷热,湿度比较大,这时大家较宜贪凉,如吹空调等,感受风寒之邪。
患者鼻咽部痒而不适,鼻塞,流涕,头痛,怕风等。鼻涕起初是清水样,2至3日后鼻涕变稠,继而发热、咳嗽、咽痛、肢节酸重不适等。热感冒的病程为3~7日。
(1)减少在空调房间里的时间,控制空调房间温度与室外温度相差4℃最为适宜。
(2)预防感冒的有效方法是勤洗手,尽量少用手摸眼睛、鼻子。
(3)夏日平时饮食要清淡,避免生冷辛辣的食物,同时保持良好心态,增强自身抵抗力。
夏季传染病预防“五部曲”夏季疾病不仅多,
传染性也强,
做好预防和家庭护理,
是保护孩子健康的首要任务。
1.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教育幼儿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防止病从口入。饭前、便后应按照七步洗手法正确洗手,用肥皂和流动水至少洗20秒。正确的洗手方式。
2.规律作息
夏季睡眠时间长于冬季,起床时不宜催促孩子,可放轻柔音乐,慢慢轻柔地唤醒孩子。适当增加孩子的午休,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以免精力不济,抵抗力下降。3.注意饮食安全
孩子的饮食应当坚持多样化的营养均衡饮食,多吃新鲜的瓜果蔬菜,少吃油炸食品、冷饮和甜食等。不喝生水,不吃生冷、不洁食物。4.适当锻炼,增强体质
在孩子们平时进行户外活动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尽量选择阴凉的场所开展活动,并及时补充水分,防止中暑。周末白天带孩子外出游玩时,请做好防晒工作,长时间在外时,家长还需要备好防暑药品等。5.接种疫苗
预防接种是最有效、最经济的预防措施。大部分传染病如手足口病、腮腺炎等均可以通过接种相应的疫苗来预防。传染病虽然种类繁多,但只要我们重视预防工作,做到早发现、早隔离、早诊断、早治疗,就可以有效地阻断它的流行与传播。家长朋友们,让我们一起努力,用细心与耐心为孩子创造一个可以尽情玩耍的健康环境!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