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蜇,通常指包括海蜇属种类在内的大型水母,是一种有毒的海洋生物,其触手上有大量刺胞,刺胞内含有毒液。夏天到了,相信不少家长都有带孩子去海边玩,因为海蜇在海水中透明,游泳者很难辨别,故容易被海蜇蛰伤。当人体接触海蜇触手时,刺胞可刺入皮肤,引起刺胞皮炎,也可出现过敏样反应和休克,严重者可致死亡。统计资料表明,近年来中国沿海旅游地区约有例海蜇蛰伤事件发生,其中13例死亡,死因均为蛰伤后过敏性休克。急救专家指出,海蜇蛰伤早期正确的处理,尤其是对过敏性休克的早期救治,对降低病死率十分重要。
但目前临床上尚无海蜇蛰伤的规范救治办法,据此中国毒理学会中毒与救治专业委员会制定海蜇蛰伤的救治共识,以规范与指导临床医师对海蜇蛰伤的处理,减少救治失当。局部症状蛰伤后,立即有灼烧、刺痒、刺痛感,局部逐渐出现线状排列的红斑、丘疹,斑痕多与触手接触方向一致,犹如鞭痕,瘙痒明显。严重蜇伤或过敏体质者,立即出现红斑、荨麻疹、水疱、瘀斑,甚至表皮坏死等,且可出现剧痛难忍、奇痒及全身皮肤潮红。局部症状一般持续10-20天,有的多达数月,严重者可有色素沉着、瘢痕形成、坏疽。
全身症状重度蛰伤后,数分钟至数小时内相继出现全身过敏样反应,主要表现:
①皮肤黏膜改变。
患者最初感胸部发紧、皮肤瘙痒,继而出现荨麻疹和血管神经性水肿,水肿主要在眼周和上下唇,偶涉及咽喉而威胁生命。
②呼吸系统。
患者出现咳嗽、胸闷、气短、呼吸困难、咳大量泡沫样痰等急性肺水肿表现,亦可出现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呼吸困难可以相当严重,常伴发咳嗽、哮喘和发绀,导致呼吸循环衰竭,是致死的常见原因之一。
③神经系统。
头痛、冷或热感、眩晕、运动失调、痉挛性或弛缓性麻痹、谵妄等。
④循环系统。
心律失常、心动过缓、低血压及心力衰竭等。
⑤运动系统。
表现为弥漫性肌痛、关节痛、背痛、肌肉痉挛及腹直肌强直等。
⑥消化系统。
表现为恶心、呕吐、腹泻、吞咽困难及唾液分泌增加等;由于肠道平滑肌收缩,可出现腹部绞痛伴呕吐和腹泻。
⑦其他:
溶血、肝肾功能损害、眼结膜炎、球结膜水肿、角膜溃疡、流泪等,子宫平滑肌收缩可引起下腹部疼痛。
海蜇蛰伤后过敏样反应可猝然发生,在几分钟内出现,最初常表现为濒死感,继而出现一种或多种靶器官(心血管、呼吸道、皮肤或胃肠道)表现,症状的严重程度以及其后果,取决于所涉及的组织与器官受侵袭的程度。如果心血管系统是主要受损靶器官,反应则特别迅猛而且凶险,可能在短短几分钟甚至1分钟内发生晕厥和休克,皮肤由苍白变为发绀,短时间内即可导致死亡。
海蜇蛰伤的救治原则,迅速评估病情,重点观察和评估患者的生命体征,尤其是意识、呼吸和循环状态,尽早识别过敏性休克和发现威胁患者生命的各种危象,及时进行有效的生命支持;注意正确诊断与有效救治相结合;群体中毒时需强调正确的检伤分类与有序救治。
患者接触海蜇后要立即上岸,用海水冲洗蛰伤处,切记勿用淡水冲洗,因淡水渗透压较低,可引起刺丝囊爆裂而释放毒素;救护者应戴手套,以免自己蛰伤。医院就诊,用5-10%碳酸氢钠(或饱和明矾溶液)冲洗,患处以碳酸氢钠溶液湿敷,每次0.5小时以上,每日可数次;也可用炉甘石洗剂外涂,或局部涂擦糖皮质激素类软膏等;有明确伤口者,还应考虑注射破伤风抗毒素。民间有使用醋(乙酸)来处理海蜇蛰伤的伤口以缓解疼痛,但乙酸对海蜇触手刺丝囊发射的影响与其浓度、水母种类等有关,有证据提示在多数种类水母蛰伤后乙酸可致疼痛加剧或刺丝囊发射。海蜇蛰伤患者可以根据情况选择抗过敏类药物。临床上常用的抗过敏类药物多达数十种,常用制剂有氯雷他定、西替利嗪、咪唑斯汀、阿司咪唑等。
为避免海蜇蛰伤,采取如下措施。
1
海滨游泳场所或部队海训场所,均应设立明确的安全警示;禁止在浴场外游泳、玩水,夜间更不宜进入;海蜇是一种趋向淡水的生物,下雨时海蜇会自动向海边靠近,故避免雨后去海里游泳。
2
进入海滨游泳场游泳或海训场训练前,应做好防害的科普宣传工作,以提高自我防护的知识和能力。
3
海滨游泳场或海训场所均应设拦截设施,如防鲨网及浒苔拦截网等,估计能拦截住80%的有害水母。
4
遇到海蜇时,不能用手直接抓或捞取,即使是已经死的海蜇,只要其刺丝囊还处于湿润状态,就有可能刺伤人,漂上海滩的水母碎片也不能用手触摸、随便拾取。
5
海上作业者要带防护工具,不要直接接触海蜇。
6
有条件时可应用针对海蜇蛰伤的防护剂。
(重症医学科孙祥勇)
来源:医院
赞赏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