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疫情仍然在持续,1月28日国家卫健委发布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四版)》,方案称,本病属于中医疫病范畴,病因为感受疫房之气,各地可根据病情、当地气候特点以及不同体质等情况,进行辨证论治。不仅治疗要考虑不同体质,预防疫病也要考虑人的不同体质,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做的个性化的预防。
中医和印度的吠陀医学以及古希腊医学都有体质学说的论述,且都有几千年的历史。中医认为论治要因时因地因人三因制宜,其中因人就是人分不同体质。体质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中其重要作用。1.体质易感现象,即体质类型与发病种类有一定相关性,某种体质好发某些疾病,如寒湿体质人易患感冒。2.体质质化现象,同一种病的临床证候及发展转归,可因患者的体质不同而异。如同为感冒,寒湿体质患者易寒化,燥热体质患者易热化。3.体质可变性,某些因素(环境、饮食),特别是疾病,可改变人的原有的体质状态,且病种与体质类型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如喘咳时间长的人而改变为寒燥体质)。4.体质可调性,某些体质状态是可调的,临床治疗只针对病的特异性还不够,应同时调节体质状态。如寒湿体质病人反复感冒,在治疗时予以温性燥性的药物,以防寒化,湿化,促使病患早愈。
(唐容川)
从人的体质来预防疫病的关键是要对疫病的病机有清晰的认识。本次疫病的病机认识有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1月23日公布诊疗方案第三版,其中认为本次疫病基本病机特点为“湿、热、毒、瘀”,诊疗方案第四版中没有提到疫病的基本病机,但是临床治疗期的初期辩证分型是“寒湿郁肺”,不同于第三版诊疗方案的“湿邪郁肺”。从上可知这两版中医诊疗方案,对疫病病机认识有相同点:湿;不同点:湿热与寒湿的差异,寒热不同。认识为何有矛盾?能不能统一?这就要从相同点“湿”的角度考虑。“湿”如何产生的?清代名医唐容川在《本草问答》中给予了解答。“答曰∶东垣知已成之湿,而不知湿何由生,则以为土不治水也。岂知湿者土之本气,先要解得土字,然后解得湿字。金木水火各居四方,而土属中央。中者,四方之所交央者,阴阳之所会,诗夜未央,言天未明,是阴未会于阳之义。鸳鸯鸟不独宿,字从鸯,取阴阳交会之义。盖阴阳二字,双声合为一音,即央字也。土居中央者,是阴阳相交而化成。盖水以火交,遇木则腐而成土,遇金则化而归土,故河图之数一水二火三木四金,土居五行之末,犹能旺于四季.盖水火木金交合而成土也,故土于四季皆旺。夫五行名为土,是就其形论;六气名为湿,是就其气论。气之所以湿,亦只是水火木金交媾而成,未有腐质金含水润,故皆能生土生湿。究竟金木之气交少,而水火之气交多。夫火不蒸水,则为寒水,非湿也。水不濡火,则为烈火,亦非湿也。譬如甑中有米,无火以蒸之,则不湿;无水以濡之,亦不湿。必水火相交,而后成为湿矣。”(《本草问答》)“故凡湿病皆以治脾为主,水火相蒸为湿,故湿之为病,水火兼具。”(《本草问答》)“究湿之水火合化者也,故有寒热二证。”(《本草问答》)另外彭子益在《圆运动的古中医》亦有论述:“寒热相逼,湿气濡滋。土气在升降之交,故称湿土。”简单总结:湿为水火相交而成,水为寒,火为热,寒热相交则生湿,故湿兼寒兼热两证都有。这样似乎就可统一两个版本的矛盾,湿为主导前提下,湿有寒热两证,湿寒和湿热。寒和热不能对立来看,可以统一到湿这个方面。湿对应脾胃,脾主四肢,本次疫病患者绝大多数都伴有乏力症状,这就是脾胃虚弱,湿生脾困。
本次武汉市疫病中“湿”产生原因的分析如下:1、因时,疫病出现在冬天,但天气偏温暖,温度偏高,下雪少,阳气不能收藏,寒热相交而生湿。五运六气分析亦如此,1月20日大寒之前,主气寒水和客气相火,水火相交生湿。20日大寒后转运器,司天君火与客气寒水亦如此。彭子益在《圆运动的古中医学》里论述:“大雪冬至二节。大雪之时,阳热下沉愈深。地面上的雪愈大。见地面上的雪大,则知地下的阳热沉的愈深。气体的圆运动个体,阳热降极则升。冬至者,阳热降极而升之位也。此时若天暖不冷,或闻雷,或起雾,阳气为外泄,便起上热下寒人死最速的温病。来年春夏病更大也。”“温病乃相火浮散,木败金伤,中下大虚之病。数日之后而成湿温者,火在土下则生气,火在土上则生湿。火浮于上至于数日之久,土下无火,所以湿生。湿生而土更败也。”这里提到的温病其实是中气脾胃虚少阳相火不降而致肺病。
彭子益对此温病有以下认识。“温病者,人身木火偏于疏泄。金气被冲,而失收降之令,水气被泄,而失封藏之能。水不藏则相火益事飞腾,金不收则风木益事泄动。上焦则津液伤而热气冲塞,下焦则相火泄而元气空虚,中焦则中气衰败,交济无能。”可见“上焦则津液伤而热气冲塞”,这是热证的表现,“人身肺金之气,收敛不及,则现汗多、头晕、发热、咳逆、上气、遗泄、尿多、痿软等病。”;“下焦则相火泄而元气空虚”,这是寒证的表现,“人身相火之气,燔灼不及,则现下寒、肾寒、脾胃衰弱、二便不固等病。”;“中焦则中气衰败,交济无能。”,这是中气脾胃虚而生湿的表现。“人身脾土之气,运化不及,则现腹满、停食、上吐、下泻、四肢不举、全身倦怠等病。”以上温病症状综合起来,“发热、咳逆、下泻、四肢不举、全身倦怠等”,这些与第四版诊疗方案对此疫病临床特点有很多相似之处。“以发热、乏力、干咳为主要表现,少数患者伴有鼻塞、流涕、腹泻等症状。”“四肢不举、全身倦怠”就是乏力的表现,“发热、咳逆”就是发热、干咳的表现,为何干咳,就是木火疏泄,肺金津液受损所致。
彭子益论的温病是热、湿、寒在人体上同时存在,分别对应上中下三焦。这可以给我们启示:本次疫病是不是彭子益论的温病?其的病机特点:脾胃中气虚而生湿,而致上焦心肺热,下焦肝肾寒。这值得中医的深思呀!如果是这个病机,第四版中医诊疗方案有很多商榷的地方。因为脾胃中气虚而生湿,热、湿、寒同时存在。不是简单的湿寒与湿热。更不是寒湿!本次第四版中医诊疗方案强调了寒湿,突出了寒邪,这是不符合实际天气情况和临床表现的,寒邪致病应有恶寒表现,而临床表现上没有体现出来。另外突出了寒邪,会误导大众偏重扶阳,而忽略了脾胃中气的健运和肺阴的顾护。本次疫病特点在“湿”,且寒热兼有,应预防脾虚生湿和祛湿为主。
2、因地武汉市处于华中地区,其地湖泊众多,长江穿城而过,这样的地理环境容易产生湿气。3、因人人为因素也会导致湿气的增加,如点滴吊盐水。
下面介绍中医、印度吠陀医学(中国藏医、蒙医吸收了大量吠陀医学的内容)、阿拉伯医学(阿拉伯医学吸收和保存了大量古希腊医学的内容,中国的回医就是阿拉伯医学)的体质辨识方法,帮助了解自身的体质,结合疫病的病机特点,利于更精准的预防。不同医派体质分型不同,且每个人体质可能不会是单一的一种,几种混合。但都有“湿”这种分型,而体质属“湿”的人群,包括了湿、寒湿、湿热,应该是人群中的预防重心。因为“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体质“湿”更易感应疫病。中医体质辨识中气虚质、阳虚质、痰湿质、湿热质,尤其是后两种,要特别引起重视。阿育吠陀医学的体质辨识把人分3种类型,其中“卡法”体质,要特别引起重视。阿拉伯医学的体质辨识把人分4种类型,其中寒湿(白液)、湿热(红液),要特别引起重视。以上是通过“象”的角度进行体质辨识,另外还可通过“数”进行体质辨识,如出生时的五运六气也可以帮助体质辨识,这样“象”与“数”合参,更准确。出生时间年份尾数1、2、3、4、6、9和出生年份生肖为龙(辰)、狗(戌)、牛(丑)、羊(未),这些年份出生的尤要注意,尤其尾数和生肖重叠的更要小心。(五运六气年份更替以大寒1月20日左右为准,不是立春为准。)举一例:最近原黄石市市长因疫病去世,其照片体型胖,提示湿气重,年1月出生,因不知大寒前或后出生,可能使也可能是,但尾数都是2或3,符合体质辨识。
如何减少体内湿气,首先远离潮湿环境,保持通风;其次饮食清淡,忌油腻厚重之味,忌寒凉和辛辣;再次脾主四肢,适量运动,但不能过量,耗损中气,另外,早睡收藏阳气,脾胃为土,土主信,信代表着节奏,规律生活很重要,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无妄之疾,勿药有喜。”,放下焦虑,放下恐惧!相信人体自身的自愈功能!服药预防要慎重,要辨识体质。
附:
中医体质辨识:
气虚质
总体特征:元气不足,以疲乏、气短、自汗等气虚表现为主要特征。
形体特征:肌肉松软不实。
常见表现:平素语音低弱,气短懒言,容易疲乏,精神不振,易出汗,舌淡红,舌边有齿痕,脉弱。
心理特征:性格内向,不喜冒险。
发病倾向:易患感冒、内脏下垂等病;病后康复缓慢。
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不耐受风、寒、暑、湿邪。
阳虚质
总体特征:阳气不足,以畏寒怕冷、手足不温等虚寒表现为主要特征。
形体特征:肌肉松软不实。
常见表现:平素畏冷,手足不温,喜热饮食,精神不振,舌淡胖嫩,脉沉迟。
心理特征:性格多沉静、内向。
发病倾向:易患痰饮、肿胀、泄泻等病;感邪易从寒化。
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耐夏不耐冬;易感风、寒、湿邪。
痰湿质
总体特征:痰湿凝聚,以形体肥胖、腹部肥满、口黏苔腻等痰湿表现为主要特征。
形体特征:体形肥胖,腹部肥满松软。
常见表现:面部皮肤油脂较多,多汗且黏,胸闷,痰多,口黏腻或甜,喜食肥甘甜黏,苔腻,脉滑。
心理特征:性格偏温和、稳重,多善于忍耐。
发病倾向:易患消渴、中风、胸痹等病。
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对梅雨季节及湿重环境适应能力差。
湿热质
总体特征:湿热内蕴,以面垢油光、口苦、苔黄腻等湿热表现为主要特征。
形体特征:形体中等或偏瘦。
常见表现:面垢油光,易生痤疮,口苦口干,身重困倦,大便黏滞不畅或燥结,小便短黄,男性易阴囊潮湿,女性易带下增多,舌质偏红,苔黄腻,脉滑数。
心理特征:容易心烦急躁。
发病倾向:易患疮疖、黄疸、热淋等病。
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对夏末秋初湿热气候,湿重或气温偏高环境较难适应。
血瘀质
总体特征:血行不畅,以肤色晦黯、舌质紫黯等血瘀表现为主要特征。
形体特征:胖瘦均见。
常见表现:肤色晦黯,色素沉着,容易出现瘀斑,口唇黯淡,舌黯或有瘀点,舌下络脉紫黯或增粗,脉涩。
心理特征:易烦,健忘。
发病倾向:易患症瘕及痛证、血证等。
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不耐受寒邪。
气郁质
总体特征:气机郁滞,以神情抑郁、忧虑脆弱等气郁表现为主要特征。
形体特征:形体瘦者为多。
常见表现:神情抑郁,情感脆弱,烦闷不乐,舌淡红,苔薄白,脉弦。
心理特征:性格内向不稳定、敏感多虑。
发病倾向:易患脏躁、梅核气、百合病及郁证等。
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对精神刺激适应能力较差;不适应阴雨天气。
阴虚质
总体特征:阴液亏少,以口燥咽干、手足心热等虚热表现为主要特征。
形体特征:体形偏瘦。
常见表现:手足心热,口燥咽干,鼻微干,喜冷饮,大便干燥,舌红少津,脉细数。
心理特征:性情急躁,外向好动,活泼。
发病倾向:易患虚劳、失精、不寐等病;感邪易从热化。
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耐冬不耐夏;不耐受暑、热、燥邪。
阿育吠陀医学体质辨识
瓦塔(vata)体质(风)
瓦塔体质的人通常身体发育不良,他们胸部瘪平,血管及肌腱突出。肤色棕色,皮肤冰冷、粗糙、干裂,通常有些黑痣。
瓦塔体质的人通常不是太高就是太矮,体廓单薄,关节和骨两端突出,因其肌肉发育不良。头发卷曲稀疏,眼睫毛稀少,眼睛无光泽。眼睛可能凹陷、细小、干涩、活跃,结膜干燥浑浊。指甲粗糙易脆。鼻子弯曲。
身体上,胃口及消化是变化的。瓦塔体质的人嗜甜、酸及咸味,喜欢热饮。小便稀薄,大便干硬、量少。比其他体质的人出汗少。他们睡眠可能受到干扰,比其他体质人睡得少。手脚发冷。
这类体质的人富有创造力、活跃、警惕、不安。他们语速快,走路快,但他们容易疲劳。心理上,他们记忆短暂,但精神理解快。他们会立即明白事情,但很快忘记。他们少有意志力,具有精神不稳定、不太宽容、自信或胆识。他们的推理能力差,神经质、恐惧,被诸多焦虑折磨。
vata是一种激励能量,提升创造力和灵活性。vata过多的表现是失眠、烦躁和焦虑,也可能会出现下背部和髋关节僵紧、皮肤干燥、胀气、便秘和畏冷的状况。
皮塔(pitta)体质(火)
这类体质的人中等身高,修长,体廓优美。胸部不像瓦塔体质人瘪平,静脉及肌腱的突出适中。他们可能有很多痣或痦子,呈蓝色或棕红色。骨骼不如瓦塔体质人突出,肌肉发育适中。
皮塔体质人肤色可能是铜色、淡黄、淡红,或白色。皮肤比瓦塔体质人柔软、温暖、少皱折。头发稀疏、柔滑、呈红色或褐色,有头发早白及脱发倾向。眼睛可能是灰色、绿色或铜褐色,眼球中等突出,结膜湿润,铜色。指甲柔软。尖鼻子,鼻尖略红。
身体上,这类人新陈代谢强,消化好,胃口好。皮塔体质的人常常食量及饮水量大。天生嗜甜、苦及涩味,喜欢冷饮。他们随眠持续时间中等,但不间断。小便多,大便淡黄色、软便、量多。有过度出汗的倾向。体温可能略高,手脚温暖。皮塔体质的人不能容忍阳光、高温,或辛苦工作。
心理上,皮塔体质的人有很好的理解力,他们智商高、头脑敏捷,有雄辩家倾向。他们具有憎恨、愤怒、嫉妒的情绪倾向。他们是野心勃勃的人,喜欢做领导。皮塔体质人欣赏物质富裕,他们往往是小康财富,喜欢炫耀其财富及豪华财产。
pitta是引起事物发展和成熟的能量,促进情绪和理解。pitta过多表现为胃酸过多性消化不良、痤疮、眼充血、易激动、急性子、燥热、嫉妒和完美主义,并可能导致睡眠不好。
卡法(kapha)体质(土)
卡法体质的人身体发育良好。然后,这些人的最强倾向是体重超重。他们胸部宽阔,静脉及肌腱不突出,因为他们皮肤厚,肌肉发育良好。骨骼不突出。
肤色白皙透亮。皮肤柔软、有光泽、油润,也显得冰冷苍白。头发浓密、黑、柔软、波浪卷。眼睛密集,呈黑色或蓝色,眼白通常很白,大而吸引人。结膜不发红。
kapha是凝聚的力量,帮助我们团结在一起,表达了爱与冷静。kapha过多可导致嗜睡、超重、水肿、腹胀、鼻窦充血,也可能缺乏动力、思维不清、迟缓、占有欲强和固执己见。
阿拉伯医学体质辨识
湿寒体质:异常白液质,多为湿寒偏盛,水患为病,常见症状如:面目苍白,形体肥胖,肌肉松软,性情沉静,动作迟缓,嗜睡喜卧,小便清长,舌质淡,舌苔白,脉迟缓,亦称“白疾根源”。
燥热体质:异常黄液质,多为干热偏盛,火患为病,常见症状如:面赤目黄,形体消瘦,肌肉坚硬,烦躁易怒,动作迅猛,少寝多梦,小便黄赤,舌质红,苔黄少,脉数弦,亦称“黄疾根源”。
湿热体质:异常红液质,多为湿热偏盛,气患为病,常见症状如:情志抑郁,胸腹胀痛,多疑欲哭,妇女经前乳胀,经痛,月经不调,食少纳呆,厌油腻,泛恶,心悸神恍,舌质淡,苔白润,脉松软且细,亦称“红疾根源”。
燥寒体质:异常黑液质,多为干寒偏盛,土患为病,常见症状如:面黄肌瘦,身重腹满,肌肤粗糙,精神萎靡,反应迟钝,坐卧不安,食少纳差,便秘尿少,舌质灰黑;苔厚腻,脉细无力或沉,亦称“黑疾根源”。
附:彭子益《圆运动古中医学》有关温病的论述
冬温
温病若发病于冬季,病势极危。因温为木气疏泄的本气,春温为木气疏泄的正病。冬季寒水封藏不密,木气拔根,故冬温人死最多,惟乌梅白糖汤最能挽回。若冬温上热下寒,足冷如冰,速服桂附地黄丸救之。冬暖必起温病。
湿温
温病数日,午后增热,头痛胸闷,舌苔润腻而不加渴,此为湿温。病难速已。方用三仁汤
薏苡仁三钱 苦杏仁泥三钱 蒄仁一枚 半夏二钱 生甘草一钱 白糖五钱 乌梅二枚
温病乃相火浮散,木败金伤,中下大虚之病。数日之后而成湿温者,火在土下则生气,火在土上则生湿。火浮于上至于数日之久,土下无火,所以湿生。湿生而土更败也。热为湿气所缠,故觉热增。其增于午后者,土气动于未时,金气动于申时。五行之性,虚则自动。土气动则湿起,金气动则敛结。热与湿合,金又敛之,故热增于午后也。
方用薏苡仁健土燥湿,蒄仁半夏温运中气,杏仁降肺金,开敛结以降相火,湿病最伤津液,薏苡杏仁皆温润养中,不伤津液之品,中气运则相火降,相火降则中气运,肺金降相火更降。浮散于外使人发热的相火既已降入中土以下的水中,木气得根,能行疏泄作用,湿气自消。湿消热退,头自不痛,胸自不闷,土下火复,是以病愈。《温病条辨》方中,惟三仁汤最妙。杏仁开金气之结以收相火,功参造化之方也。
治湿温不宜燥烈之品,原方厚朴删去为妥。加乌梅者,补木气以利尿,收相火以退热。既有甘草又加白糖,加白糖为乌梅之辅也。
凡发热之病,愈治愈热,皆不知热是相火不降使然,相火不降,又是中虚使然。肆用凉药以伤中气,故愈治愈坏。虚热之脉,其象必虚,得食之后,其热必减。若发热而小便不长,皆可用加减三妙汤极妙。小便长而多者,忌用苡仁乌梅。乌梅补木气助疏泄,倘小便长多而用乌梅,必小便不止,气脱而死。
温病系阴虚亦系阳虚
人身收敛之气能生津液,阴气也。疏泄之气最动相火,阳气也。温病之理,疏泄太过收敛不足,本是阴虚。但阳气疏泄于外,化作邪热,里阳愈少,故系阴虚亦系阳虚。仲景于温病戒汗下者,因温病是虚证,当保养阴液尤当保护阳根也。有人问曰温病既是阳虚,何不用热药以补阳,不知温病之阳虚,乃水中相火浮于水外也,相火浮于水外,乃木气疏泄,肺金不收。养木气,平疏泄,以收肺金,只要肺金能收,浮出水外之相火,自然归回于水内。此温病补阳之法也。伤寒发热,由于胆经不降。温病发热,不止由于胆经不降,且由于肾水不藏。温病若用热药补阳,必定增加灼肺之热,并且煎枯肾气之水。肺肾之阴再伤,岂不阴绝而死。肺肾之阴再伤,不能收藏相火,相火全出,外热更加,岂不阳亡而死。收降相火归于肾水、此种补阳之法,内伤病中用处甚多。
养阴液保阳根必先保中气
温病的病源,全是疏泄偏胜,收敛不足。疏泄偏胜,最伤阴液,最泄阳根。盖能收敛则气降而液生,能收敛,阳根乃能下藏,能收敛,然后疏泄可不偏胜。收敛之气,肺金主之,脾胃为肺之母,脾胃足肺金之收敛方足。中气在脾胃之间,故治温病之要,在养阴液保阳根,尤要在保中气。必津亏热起,烧着肺家,始可用清凉之品,以泄热保肺。必津亏络涩,气机阻塞,始可兼用去滞之品,以活络清气。必津亏热盛,伤及血分,始可兼用凉血之品,以养血。必津亏热盛、热积胃家、始可稍用寒下之品,以清胃。《内经》曰:温病虚甚者死,因不能用补药之故也。虽不能用补药,然相火下降,热回下焦,津液续生,藏住相火,津液生而相火藏,中气自然回复,即是天然补药。所以大散大寒固是错误,大补亦非所宜,补则气机益滞,中气益难同复也。
(图片来源于网络)
观易斋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