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关于“腱鞘炎、滑膜炎、甲沟炎”等等疾病的咨询,让我“有苦说不出”。所以,针对这些“小毛病”的咨询,专门回复一下。
病名思维
我们是“中国人”,但是近一百年来,接受的都是“西化”的教育。在“华人”的大脑中,具备“中式”思维的人,其实很少。
在医学、治病方面,更加突出。
古人治病,求医问药,主要就是跟医师汇报自己的“不适、不爽、不舒服”。医师的望闻问切,也是针对患者的基础症状。
在《黄帝内经》和《伤寒论》中,有一些特殊的病名,但是,老祖宗的思维,绝不是“病名=药名”。大家都熟悉的中医是开方的(中药处方),可是在万方之源的《伤寒论》中,仲景先师用“六经辩证”的几个典型症状把绝大部分疾病进行了概括。
这种“思维模式”,是现代医学、现代思维难以接受的。
我们熟悉的是,一个病症,一个病名。一个病症,一个科室。然后,病名越来越多,越来越杂,实在搞不懂这个疾病的时候,就用“XX神经异常”“XX综合症”或“XX免疫缺陷”,最恶心的是归到病人“精神异常”,进行替代。
这类病名的出现,在医学专业上,无可厚非。但是,深入思考,仔细研究,病名越多,越是一个笑话。
很多手痛、膝关节痛、足痛的人,明明可以“说人话”,结果被各类“医学百科、医师”的诊断,搞得“人不人、医不医”,思维上也是“中不中,西不西”。
通俗,还治愈疾病
如果您去找中医,是只需要描述自己的不舒服的。换句话说,我们希望您一进门、留言是这样的:
我的左手手腕痛,好像是胀痛、刺痛,持续有一周了。
我的右膝关节肿胀了,应该是上次夜跑米导致的。
我的左脚大拇指的右侧肿胀了,化脓了,刺痛胀痛。
换句话说,去他妈的“腱鞘炎、滑膜炎、甲沟炎、扁桃体发炎、中耳炎”等等。
其实,很多病人,在查询、治病的时候,“第一次”,确实是按照人类通俗的主流的“就诊汇报”模式进行的。
可是,被那些治不了病,只会卖药的医师给坑了。他们听了患者的状况后,脱口而出一个“病名”,顺手写下一个“药名”。然后,就诊过程结束,下一个。
那么,一个正常人,描述5-10个基础状况后,被一个专业的医师,一个病名给总结了。绝大多数人,在下一次描述病症的时候,一定会“升级”(堕落)为使用“病名”。
我们之前解释过糖尿病,这个疾病,在中医治疗的过程中,全局的辩证,可以分为好几类。但是,在现代医学中,只有一个。那就是验血结果超标,你是糖尿病,然后吃降糖药啊。
我们之前解释的高血压,这个根本不是病。血压的高低,是身体的一个症状。而患者身体的其他方面问题,就极其容易被“高血压”给简化,甚至忽略。
很少有人能够意识到这样的思路:我治疗身体,然后用症状的改变、改善,作为评价标准。最后,可以停止服药,身体恢复正常。
如果是这样的思路,所谓的降糖药、降压药,您就知道如何选择了。
简要疾病,详细描述
治愈很多简单的疾病,中医其实最厉害的就是“针灸”。扎针,艾灸,都是循经辨证的。
那么,对于病患来说,不论是手肘,还是腿脚,哪里痛,哪里不舒服,一定要指出具体的位置,需要痛感的“自觉”,需要病发持续的时间。
这些基础问诊,完全是您可以自己描述的。然后,按照循经辨证的模式,使用“五腧穴”治疗,就可以保证不吃药,3天左右见效。
奥易精医的牙科、眼科,就是这么处理的。不要告诉我什么虹膜炎、角膜炎之类的名称,左眼右眼?左右眼角?是红、胀、涩哪种感受?这些都是每一个患者都可以回答的。您只需要描述这些就够了。
如果描述清晰状况,那么,使用艾灸的话,完全可以实现“远程诊疗”的。牙科、眼科的案例我们就不重复举例了。
用手足的问题举例。比如,一个患者是手腕痛。那么,他自己需要定位,是手腕哪里?医师需要循经辨证。一个手腕,“圆柱形”,是有6个经脉的。然后,定位某一个经脉,按照五腧穴的思维,进行思考,选择穴位。当然,这里的穴位,一定是“左右互治”的。换句话说,您是左手痛,治疗的时候,是在右手。这就是为何,您留言“腱鞘炎”是毫无意义的原因之一。
用我自己举例。如,我的左脚脚背有些红肿,看上去里头有些化脓,摸上去是轻微发烫的。然后,部分化脓的区域结痂了。那么,显然,按照循经辨证的模式,这里就是“足阳明胃经”的巡行路线,因为有化脓,发烫,那么,五腧穴中,需要增加一个“郄穴”,即“梁丘穴”。于是,再选用“脓疮”艾灸的方式,在化脓点多艾灸几壮,配合右腿的梁丘穴,就可以迅速的解决问题了。
现实针灸
不知道是没落了,还是扭曲了,针灸,也没有“思考了”,也是“病名=穴位”的治疗模式了。
比如,常见的就是哪里痛,就扎那里。哪里不舒服,就灸那里。
什么循经辨证,什么五腧穴,这是什么?
当医师自己走偏的时候,患者的“眼界”决定了他们的认知。医患双方都盯着“病名、药名、穴位”的时候,哪里还有时间和精力去思考什么“疗效”。
大家都这样治,有没有效,别问我。
在逻辑思维的跨年演讲中,老罗说了一个悲哀的事实:
市面上的“家政服务”“装修服务”,差到了令人发指的程度。很多有钱人,期待“菲佣”一般的服务,也愿意付费。可是,家政公司的回答是,这个人,你不满意,我们可以换。但是,“菲佣”般的模式,对不起,没有。
老罗在演讲的时候,“残忍”的比喻:
当厂家、服务商,提供“垃圾食品”的时候,顾客吃了。厂家、服务商,就认为,“你看,他们果然还是吃垃圾的”。于是,生产更多的垃圾。
上述的“家政服务、装修服务”的缺陷,难道不是“医疗服务”的缺陷么?
很多女性在母乳期,饱受乳腺胀满胀痛、奶水不足的苦恼。然后,市面上只有“男性通乳师”一个服务。哪怕每次按摩,只能“有效期一周”。大家还是趋之若鹜的选择昂贵、短效的异性按摩。
很多人饱受“牙痛”的苦恼。但是,市面上只有“拔牙、换牙”的昂贵服务。很多人没办法,只能“忍痛”。要么是身体的痛,要么是丧失金钱的痛。
中医的模样
不论是古代的中医,还是现代的中医,他们的核心,永恒不变的,就是思考模式。外在的体现就是望闻问切,对疾病的辩证。
外观上,可能以前是汉服,现在是白大褂。以前是坐堂医,现在是办公室。以前是笔墨纸砚,现在是打字机。这些变化,是时代的变化,是“升级”。
而如果中医竟然也是“验血”,从不“问诊”,这就是“质变”。医院就诊的时候,他们使用仪器、化验,是正常的。因为他们的思维模式,医疗哲学,就是如此。可是,医院,中医诊所,竟然还是“西化”的模式,那就需要警惕了。
反过来,医院,您自己是按照病名的模式进行诊疗,中医师应该“反感”和“警惕”才是对的。任何使用“望闻问切”的中医,值得所有患者的“尊重”,即,您认真的回顾、描述自己的不适、全局症状。
众所周知,我们的邻国岛国,他们的现代医学是非常发达的。在一百年前,他们就建立了现代医学的体系。在那个时期,日本的医师,都是“汉方”和“西医”并学的。但是,在日本的汉方家、针灸师,通过无数的临床,最后全部回归“辩证施治”的中医模式,几乎都认为,病名,作为病例上的记录,是可以的,但是,作为治病,最好还是全局问诊。千万不能用现代医学的名称,来选择中医的手段治疗,这样是无效的。
所以,医院,他们的任何“诊疗手段”,都是可以的。但是,如果您明确的寻求“中医(经方、艾灸、扎针)”的服务,那么,您一定要擦亮眼睛,对方提供的是“垃圾食品”,还是“传统美食”。同时,您自己最好也要“入乡随俗”,按照中医的模式,进行诊疗。
不是说非要坚持这个模式,非要冥顽不灵,顽固不化。而是说,这种通俗的描述身体不适,全局的吃喝拉撒睡的问诊,才是唯一可以治愈您疾病的模式。更何况,这种不经“仪器、化验”的“免费项目”,才是降低医疗费的出路。
总结
希望所有的咨询者,您后台留言的时候,不要只发一个“您好”,或者“XX病名”。您有哪些不适症状,请您描述清楚。
关于如何描述一个症状,我们引用《经方十证》的部分内容,仅供参考:
发生在哪?有哪些表现?程度如何?颜色/寒热/深浅/范围/频率/大小/软硬/快慢/等形容词或者副词进行准确表述,最后你会下意识的做哪些动作去缓解或者哪些状况容易加重你的不适?
用英文的表述就是,名词n+形容词adj+副词adv。比如,我的左侧小腹,里面隐隐作痛,大概3天一次,压按比较舒服,喜欢用热水袋敷着,如果突然变天变冷,我会更加难受。用汉语思考,症状,症,就是名称。状,就是状态,特指形容、修饰、状态、程度。
必须说明的是,切勿使用“还行,似乎,大概,记不起来,没有观察”等描述。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进入奥易精医版块。
辩证施治无病名,还治病!
赞赏
人赞赏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