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简称AHC)是新发现的一种眼病,系有肠道病毒70型所引起,现已波及世界各地,成为目前人类最常见的眼病之一。本病具有发病快、传染性强并可并有结膜下出血和角膜上皮损害等特点。
临床表现
1、潜伏期潜伏期短,一般为24小时左右。最长不超过3天。实验室误接种眼内,可于18~36小时内从该眼分离出病毒。
2、睡觉症状起病急,开始时可为双眼,也可为单眼,但迅速累及双眼。发病后即出现剧烈的异物感、眼痛及怕光流泪等症状。分泌物初起为浆液性,以后变为粘液纤维素性。一般病毒情于1~2天发展以顶点,3~4天后逐渐减轻,7~10天后恢复正常。少数病例出现头痛、发热、鼻塞、喉痛等症状。
3、症状包括眼睑肿胀,结膜下出血,多发性角膜上皮剥脱,点状上皮下浸润,结膜充血、浮肿、结膜滤泡及耳前淋巴结肿大等。
(1)眼睑肿胀
轻重不同,所有患者都可发生。其肿胀为浮肿性,不伴红痛,通常数日即可消退。
(2)结膜表现
1)球结膜下出血发生率高达70%以上,因而有“急性出血性结膜炎”之称。好发部位在颞上方,出血多为斑点或片状,色鲜红,严重时可波及整个结膜下都有出血,与外伤性结膜下出血极相似。出血多在1~2天之内发生,轻者一周左右自行吸收,重者需1月才能吸收。临床上根据结膜下是否出血分为两型:出血型多见于年青患者;浮肿型则见于高龄患者。
2)滤泡形成较EKC少。早期因睑结膜浮肿而不明显,3~4天后待浮肿消退,才能发现穹窿部结膜有较多细小之滤泡形成。
(3)角膜表现
1)多发性多膜上皮剥脱发生率高。发病三小时后角膜上皮即可出现针头大小之多发性上皮剥脱,呈散在或排列成条状、片状分布,是引起眼痛、异物感的主要原因。3~4日后可自行消失,少数持续2周以上。
2)点状上皮下浸润30%左右的患者结膜炎消退后出现点状上皮下浸润。通常只有数个浸润点,多在角膜的中心部,必须通过裂隙灯才可发现。多数在1~4周后自行消失。一般不造成视力损害。皮质素点眼,数日内即可消失。
(4)其它症状多数病例在发病时,可有耳前颌下淋巴结肿大,并有压痛。该症状随结膜炎的消退而消失。极少数病例尚可出现虹膜炎的改变。
(5)神经系统并发症临床极少见。目前仅有印度报35例,塞内加尔8例,我国台湾33例、上海10例。申野综合文献报告,该并发症具有如下特点:①多发生于成年男性;②常在结膜炎后2~3周发生;③前驱症状有发热、倦怠、头痛及感冒样症状;④初起表现为神经根刺激症状和急剧的肌力低下,数日后表现为运动麻痹;⑤瘫痪为弛缓性,主要累及下肢;⑥重视者可造成肌肉萎缩,轻度或中等者可恢复正常。虽然上述神经系统合并症发生率很低,但较为严重,并可遗留永久性瘫痪,因此值得警惕。
治疗
临床上可用抗病毒眼液如0.5%病毒灵眼液,5%吗啉双胍眼液,鱼腥草滴眼液,开始时每小时一次,3天后逐渐减少次数,晚间涂更昔洛韦眼膏或抗生素眼膏。有角膜上皮病变的患者加用表皮生长因子眼液或眼表面润滑剂或人工泪液促进上皮修复及保护上皮。有前房炎症时加用散瞳剂或非甾体抗炎药。
中药金银花、野菊花、板蓝根、桑叶、薄荷等热熏敷或提取液滴眼对缓解症状有一定疗效。
眼分泌物多时,可用温生理盐水或3%硼酸液清洗结膜囊。抗生素、磺胺药可以作为预防混合感染或继发细菌感染用药。
该病病程呈自限性,自然病程为1~3周,一般预后良好。病期休息有利于隔离与康复。
预防控制措施
(1)预防
公众应注意个人卫生,尤其需注意保持手的清洁,不要用手揉擦眼晴。各人的毛巾、脸盆、手帕应当单用,洗脸最好用流水。
病人家庭成员、密切接触者,接触患者后用75%乙醇消毒双手。
医务工作者检查及治疗操作后必须认真用75%乙醇消毒双手及用品以后再接触其他病人。使用的仪器、物品用75%酒精或84液等清拭消毒,严防医源性传播。本病流行期间,医院需要设专台门诊,避免交叉感染。不宜采用集体滴眼药预防眼病。
(2)病人管理
对病人进行规范治疗,防止眼部并发症发生,病人一般不需住院治疗。
病人洗漱用品严格隔离使用,每日煮沸消毒或开水浇烫。病人接触使用的物品,用75%酒精擦拭消毒或煮沸消毒。
病人应自觉避免进入公共场所或参与社交活动。暴发流行期间根据疫情,有关部门可责令暂时关闭游泳池、浴池等场所,减少社交活动以避免扩大传播。
发现该病应及时向主管卫生、防疫部门作传染病报告,病人最好脱离学习、工作环境,居家治疗休息。
相关阅读
近视做完手术就轻松了?术后不注意分分钟反弹!
吓人!20几岁女孩视力从1.2猛降到0.1,还不能挽回,只因为···
熬夜追剧的最大危害,可能不是你听说的那种!而是这个!
度以上的超高度近视还可以治疗吗?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