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1杨某,女,36岁。
初诊:起病2天,突发双眼痛拒按,痛连眉棱、颞颥,视物模糊,羞明流泪。角膜后大量灰白沉着物,球结膜混合性充血,房水混浊,瞳孔缩小,双眼视力右0.1,左0.15。伴口苦咽干,烦躁易怒。脉弦数,舌质红,苔黄,诊断为双眼急性.虹膜睫状体炎。
辨证:肝胆实火,兼夹风湿。
治法:清泻肝胆,兼祛风湿。
主方:抑阳酒连散加减。
处方:生地黄、蔓荆子、寒水石各15g,羌活、独活、黄柏、知母、前胡、白芷、防风、山栀仁、黄芩各10g,黄连、生甘草各6g。每日l剂,水煎服。并用1%阿托品滴眼液滴眼,每日3次。
复诊:服7剂后,眼红痛、羞明流泪等症状减轻,瞳孔已扩大,瞳孔缘有色素沉着,房水混浊。视力右0.3,右0.4。继服7剂,眼红痛、羞明流泪等症状全消,视力右0.5,右0.8。前方增损,继服1个月善后。随访半年,未见复发,双眼视力已恢复正常。
按语:方中黄芩、黄连、黄柏清热泻火,又能燥湿;生地黄、知母、寒水石清热降火,兼以滋阴;羌活、防风、蔓荆子、前胡、白芷、独活上达头目,祛风止痛;甘草调和诸药。全方共奏清热降火、祛风散邪.兼清湿热之功。若风热偏重,赤痛较甚者,宜减独活、羌活、白芷等辛温发散药,加赤芍、丹皮凉血活血止痛;若风湿偏重,热邪不盛,胸闷苔腻者,宜去知母、黄柏、寒水石等寒凉泻火药,加厚朴、白蔻仁、茯苓、薏苡仁宽中利湿;若四肢关节窜痛者,可加秦艽、络石藤、威灵仙祛风通络。
案2吴某某,男.15岁。
初诊:右眼视物不清,眼痛20天。医院治疗半月未效。现视力右眼0.06,左眼1.O。右眼结膜混合充血,角膜后壁大量Kp,房水闪辉阳性,虹膜纹理不清,瞳孔药物性散大,晶状体前囊有棕色色素沉着。脉弦数,舌质红,苔白。诊断为右眼虹膜睫状体炎。
辨证:肝火内蕴,上窜目窍。
治法:清肝泻火,祛邪明目。
主方:龙胆泻肝汤加减。
处方:生地黄、车前子、蔓荆子、茺蔚子、龙胆各15g,当归、柴胡、泽泻、山栀、黄芩各10g,木通、甘草各6g。每日1剂,水煎服。并用1%阿托品滴眼液滴眼,每日3次。
复诊:服1周后,右眼视力0.2。原方继服半个月后,右眼视力远0.5,玻璃体积血吸收,眼底清晰可见,其他症状亦全消失。
按语:方中龙胆泻肝胆实火,除下焦湿热;黄芩、山栀助龙胆增强清泻肝胆之力;泽泻、木通、车前子清热利湿,使热从小便而出;当归、生地黄养血滋阴,既防肝胆火盛伤及阴血,又缓苦寒药之燥性,使邪去而正不伤;柴胡疏肝理气;甘草和中解毒。睫状充血较重,加丹皮、赤芍凉血退赤;口渴便干,加生石膏、知母、大黄以清泻腑热;角膜后沉着物较多,房水混浊严重,加蒲公英、黄连、败酱草以清热解毒。
案3张某,男,28岁。
初诊:左眼得病二旬,眼红,视蒙,睛痛,并牵连头部胀痛。左眼视力0.2。眼干涩不适,视物昏花,眼前黑影飘动,虹膜后粘;全身可见头昏失眠,五心烦热,口燥咽干。脉细数,舌质红,少苔。诊断为左眼急性虹膜睫状体炎。
辨证:阴虚火旺,上灼目窍。
治法:滋阴降火,护睛明目。
主方:知柏地黄汤合白虎汤加减。
处方:生石膏30g,生地黄、山药、茯苓各15g,知母、黄柏、山茱萸、泽泻、丹皮、赤芍各9g。每日1剂,水煎服。并用1%阿托品滴眼液滴眼,每日3次。
复诊:服5剂后,左眼红痛减退,左眼视力0.4。继用前方加蔓荆子、茺蔚子、地骨皮,服5剂后,左眼红肿消失,视力增至0.5,继服6剂,左眼充血消失,视力增至1.0。
按语:本案为阳明热盛,火热上灼,致瞳神干缺。急宜用白虎汤清阳明火热,用六味地黄丸滋养肝肾,壮水制火;再加知母、黄柏滋阴降火;用赤芍凉血活皿;后加蔓荆子、茺蔚子、地骨皮清肝肺之热。诸药合用,共奏滋阴降火,护睛明目之功。少寐多梦加枣仁、夜交藤养心安神;阴亏伤津加北沙参、麦冬滋阴生津;玻璃体混浊加丹参、郁金行气活血,或加浙贝母、生牡蛎以化痰软坚。
案4贺某,女,48岁。
初诊:双眼疼痛、羞明反复发作10余年。3天前加班后,感双眼疼痛,右眼为重。就诊时双目红赤、羞明,视力右0.2,左0.6;睫状充血(++++),角膜后灰色或棕色KP(++++),前房深浅适中,房水细胞(++++),虹膜纹理不清,睫状体压痛,瞳孔约2毫米大小,对光反应欠灵活。兼见头痛发热,烦躁,口干口苦,便干。脉浮数,舌质红,苔薄白。诊断为双眼慢性虹膜睫状体炎。
辨证:肝经风热,上冲目窍。
治法:祛风清热,疏肝明目。
主方:新制柴连汤加减。
处方:柴胡、黄芩、赤芍、蔓荆子、丹皮、山栀仁、龙胆、荆芥、防风各10g,木通、川黄连、甘草各6g。每日1剂,水煎服。并用1%阿托品滴眼液滴眼,每日3次。1%阿托品膏外用散瞳,早晚1次。
复诊:服5剂后,疼痛大减,惟感目涩,羞明,右眼稍红。复查睫状充血(±),角膜后偶见棕色KP,房水清,虹膜纹理清。继服5剂后,上述症状基本缓解。嘱服杞菊地黄丸1个月以巩固疗效。随访1年未复发。
按语:方中龙胆草、栀子、黄芩、黄连清肝泻热;荆芥、防风、蔓荆子祛风散邪止痛;柴胡既可辛凉祛风,又可引药人肝;赤芍凉血退赤;木通利尿清热;甘草调和诸药。睫状充血较重者,可加丹皮、生地黄、红花清热凉血;头痛明显者加川芎、白芷行气散风止痛。
案5彭某,男性,45岁。
初诊:因在朝鲜战场细菌感染,高热数日,昏迷不醒,伴有双眼红肿疼痛,医院积极抢救,人虽脱险,但眼睛失明。不久即送回祖国医治疗养,医院,医院及荣军疗养院,长期治疗休养。党和政府无微不至的关怀,哪里眼科技术水平高就送到哪里去治,广州、北京去了,各种治疗用了,均未能解除失明的痛苦,就这样,在长夜之中,度过了二十三个春秋。年5月,老彭在他爱人的护送下,来到我院眼科门诊。就诊时视力右眼光感,左无光感。虹膜萎缩后粘连,瞳孔膜闭,晶体混浊,眼底看不进。伴头昏头痛,全身畏寒乏力,脉沉细无力,舌质淡胖无苔。诊断为双眼陈旧性虹膜睫状体炎,瞳孔膜闭并发性内障。
辨证:病后体虚,目睛失养。
治法:补益气血,开窍通脉。
主方:大补参芪汤加减。
处方:黄芪、熟地黄、枸杞、茯苓、石斛各15g,党参、白术、当归、白芍各10g,川芎、石菖蒲、桂枝各6g。每日1剂,水煎服。
复诊:连服l0剂,头昏头痛,畏寒乏力等症状明显减轻,右眼能看到手动。后在这个药方的基础上加减,连服3个月,体质明显恢复,右眼视力上升到0.02,矫正视力达到0.2。
按语:方中用黄芪、党参、炙甘草补气;用茯苓、白术健脾;用熟地黄、当归、白芍、川芎补血;用枸杞补肝;用石斛养阴;用石菖蒲开窍;用桂枝通脉。诸药合用,共奏补益气血、补肝养阴、开窍通脉之功。使失明20多年的盲人,重见光明。从而传为佳话。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