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直性脊柱炎患者招募,符合条件患者,可免费获得治疗机会。
?
入选患者条件:
(1)、符合《中轴型脊柱关节炎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中的强直性脊柱炎诊断标准的患者,可伴有局部症状体征为压痛、关节活动功能障碍;
(2)、性别不限,年龄18-75岁(不包括18和75岁);
(3)、同意参与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
排除标准:
(1)、局部急性感染性炎症早期;
(2)、光敏性疾病;
(3)、恶性肿瘤患者;
(4)、具有严重的原发性心、肝、肺、肾、血液或影响其生存的严重疾病;
(5)、由于精神障碍不能给予充分知情同意者;
(6)、妊娠期、哺乳期妇女;
(7)、研究者认为因其他原因不适宜参加本次临床试验者。
?
治疗方法:
光谱治疗仪治疗:使用治疗仪对疼痛或关节活动障碍部位照射,每次30分钟,每天1次,连续使用(6±1)天。
上述治疗方式是无创且成熟的治疗方式,安全性高。
如果您感兴趣,可与联系人咨询安排治疗时间:
苏大附一院疼痛科,黄立群医师,(联系时间:?8:00到18:00)。
强直性脊柱炎患病科普:
1.强直性脊柱炎(AS)常见于16~30岁,男性多见,40岁后首次发病者少见。本病起病隐袭,进展缓慢,全身症状较轻。早期常有下背痛和晨起僵硬,活动后减轻,并可伴有低热、乏力、食欲减退、消瘦等症状。开始时疼痛为间歇性,数月数年后发展为持续性,以后炎性疼痛消失,脊柱由下而上部分或全部强直,出现驼背畸形。女性病人周围关节受侵犯较常见,进展较缓慢,脊柱畸形较轻。
2.遗传因素在AS的发病中具有重要作用。国外报道强直性脊柱炎的发病率在一般人群中为0.1%,而在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亲属中患病率高达4.0%,比一般人群高40倍。其余感染病因等尚处不断研究进展中。我们苏大附一院疼痛科门诊上还观察到部分女性患者产后发病可能与怀孕期间耻骨联合分离,持续腰骶疼痛未及时干预有关。
3.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关节病变表现,最早一般为骶髂关节炎,后发展至腰骶部、胸椎及颈椎。下腰痛和僵硬常累及臀部、大腿,但无神经系统体征。强直性脊柱炎下腰痛可从一侧转至另一侧,直腿抬高试验阴性。直接按压骶骼关节或将其伸展可引起疼痛。有时只有骶骼关节炎的X线表现而无症状和体征。
关节外表现,AS可侵犯全身多个系统,并伴发多种疾病。以心脏主动脉瓣病变较为常见,少数发生主动脉瘤、心包炎和心肌炎。此外,25%AS病人有结膜炎、虹膜炎、眼色素层炎或葡萄膜炎,后者偶可并发自发性眼前房出血等。4.影像学检查表现:
强直性脊柱炎多累及中轴关节。骶髂关节X线平片、CT和MRI可见骶髂关节软骨下骨缘模糊,关节间隙狭窄,关节骨面破坏呈锯齿状,晚期可见关节间隙消失,骨性强直等。早期建议MRI诊断及时发现。脊柱关节的影像学可表现为椎体骨质疏松和方形变,椎小关节骨面模糊,椎旁韧带钙化以及骨桥形成。晚期广泛而严重的固化型骨桥,称之为“竹节样脊柱”。
5.强直性脊柱炎诊断标准:
1.)腰椎在前屈、侧弯、后仰三个方向皆受限。
2.)腰椎或腰背部疼痛或疼痛达到3个月以上。
3.)胸部扩张受限,取第4肋间隙水平测量,扩张?≤2.5cm。
根据上述临床标准及骶髂关节炎X线改变分级。可分别确诊AS为:双侧骶髂关节炎III级或IV级,同时至少有上述临床标准中之一项者;单侧骶髂关节炎III或IV级,或双侧骶髂关节炎II级并具备临床标准第1项或第2、3项者。
6.强直性脊柱炎治疗:
治疗目标:
1.)缓解症状和体征:消除或尽可能最大程度地减轻症状,如腰背痛、晨僵和疲劳。
2.)恢复功能:最大程度地恢复患者身体功能,如脊柱活动度、社会活动/工作能力。
3.)防止关节损伤:防止累及髋、肩、中轴和外周关节的患者的新骨形成、骨质破坏、骨性强直和脊柱变形。
4.)防止脊柱疾病的并发症:防止脊柱骨折、屈曲性挛缩,特别是颈椎。
5.)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治疗选择:
部分患者听说该疾病为“不死的癌症”,丧失治疗信心,往往贻误最佳干预时间。
建议患者在有氧全身运动锻炼基础上,务必规范治疗方能延缓疾病进展,否则最终致残率较高。
除了疼痛科,康复科各种理疗(包括冲击波,威伐光等)和微创方法外,药物为首选治疗方案:目前AS药物治疗以非甾体抗炎药、肿瘤坏死因子-α拮抗剂等生物制剂,云克,以及缓解病情抗风湿药为主,但尚无标准的达标治疗及维持缓解方案。其中生物制剂在国家药品调整后已大幅度降价,推荐没有禁忌的患者早期使用,具有良好的抗炎和阻止疾病进展的作用。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