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虹膜炎专科治疗医院 >> 虹膜炎常识 >> 什么是翼状胬肉翼状胬肉有什么症状

什么是翼状胬肉翼状胬肉有什么症状

 

点击蓝字

  翼状胬肉是眼科常见病和多发病,中医称“胬肉攀睛”,俗称“鱼肉”。一般认为它是受外界剌激而引起的一种慢性炎症性病变,单眼或双眼受犯,因其形状酷似昆虫的翅膀故名。为睑裂部球结膜与角膜上一种赘生组织,侵犯角膜后日渐增大,甚至可覆盖至瞳孔区而严重影响视力。是睑裂部球结膜及结膜下组织发生变性、肥厚、增生,向角膜内发展,呈三角形。多见于户外劳动者,以渔民、农民发病最多,可能与风尘、日光、烟雾等长期的慢性刺激有关。

  翼状胬肉的发病原因有哪些

  目前翼状胬肉发病因素仍有许多争议,一般认为可能是内因(遗传因素)和外因(环境因素)等共同作用的结果。在外因中,日光中的紫外线是最主要的环境因素。此外风沙、粉尘、干燥等也是影响发病的重要环境因素。

  1、环境因素

  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表明,生活在炎热、日照量大及多尘地区的人群发病率明显升高,从事户外工作者也易患此病。有人通过大鼠实验发现,大剂量紫外线照射可引起上皮增生、前弹力层变性及角膜基质中血管形成,表明翼状胬肉的形成与紫外线作用有明显关系,可能是最主要的环境因素。

  2、遗传因素

  遗传对翼状胬肉的发生有一定的影响,但不起决定性的作用。这种遗传是一种低外显率的显性遗传。但看来真正的病变是不遗传的,遗传的只是眼对环境刺激的影响有发生翼状胬肉的倾向性。

  3、免疫因素

  因为在翼状胬肉内发现有浆细胞、淋巴细胞和免疫球蛋白,而被认为与免疫学有关。单克隆抗体研究表明,几乎所有的淋巴细胞都是T细胞,这些细胞引起细胞介导免疫反应和Ⅳ型超敏反应。免疫荧光研究显示免疫球蛋白是IgG和IgE,IgG主要在角膜基质内,这与浆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的区域相一致。IgE主要分布于上皮、基质区域。IgE的出现表明Ⅰ型或速发型超敏反应。正常结膜的免疫荧光研究未发现IgG和IgE。若IgE持续存在将导致慢性炎症。这种抗原的刺激可来自像花粉、灰尘颗粒或甚至病毒那样的外源性因素。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有时偶然发现IgE,但这一免疫学理论仍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在翼状胬肉中发现T淋巴细胞、IgG和IgE,可以表明体液和细胞介导的超敏反应与翼状胬肉的发生有密切关系。

  4、慢性炎症及增生性疾病

  来自于任何原因的慢性炎症(如发生于角巩膜缘部的局灶性结膜炎等),都可导致炎症性水肿、修复和新生血管生成,形成翼状胬肉所特有的纤维血管反应。

  5、其他

  Biedner等认为翼状胬肉的发生与基础泪液分泌情况有关。Monselise等指出血管新生亦可促成胬肉的形成。有人认为胬肉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多有结膜、角膜慢性溃疡基础,认为主要是结膜溃疡。近年来也有人认为,翼状胬肉的发生与角膜缘干细胞功能障碍有关。

  翼状胬肉有哪些典型症状

  1、初发胬肉

  (1)结膜期胬肉:裂隙灯下睑裂部结膜肥厚,充血水肿,血管扩张,其尾部与半月皱襞粘连,移动球结膜则造成一横向条索。二碘曙红或荧光素染色冲洗后用钴蓝光观察,可见结膜上皮点状脱落,而其临近受上、下眼睑覆盖的结膜则不着色(图1)。

  (2)角膜前期胬肉:肥厚的结膜形成的三角形充血皱襞,头部跨越角膜缘,底部扇状,越过半月皱襞向泪阜两侧伸展,在角膜缘前区,为胬肉的颈部。胬肉的头部在角膜缘上隆起,越过角膜缘向角膜伸展约2mm,表面有微细血管。在头的尽端有一灰白色小泡状由微粒堆积成的小岛侵入角膜浅层,为Fuchs小岛。小岛与头部周围角膜呈现肉眼难于辨认的混浊。靠体部亦有微粒组成的灰白色条纹,沿角膜缘扩张的血管分布。头和颈部在浸润充血区与角巩膜粘连。荧光素着色,呈现出上皮点状脱落(图2)。

  2、进展胬肉

  头部成灰白色胶样隆起,其尽端形成竖向锯齿状边缘,颈部血管充盈,组织肥厚。胬肉头部表面微隆起,邻近有散在钙化点,进展缘可越过瞳孔中央,深至角膜前弹力层,其上皮隆起,混浊明显。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wockz.com/wadzz/20342.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