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年46岁的陈华山是家里的顶梁柱,原本有个幸福的家庭,失明前曾在村里的造纸厂当过工人、在渤海湾上做过打渔的渔民,唯一的愿望就是通过自己的辛勤劳作让家人过上更好的生活。然而高强度的劳作,透支着他的身体。年,陈华山被检查出双眼患有虹膜炎,虹膜炎本身不是大病,所以他也就没放在心上。然而恰恰就是因为这一个不留神,导致病情很快恶化,慢慢的他开始看不见东西,经过七次手术救治,他的左眼还是没保住,年,他的左眼眼球被正式摘除,很难想象,这个朴实的农村人在在第一个眼球被摘除后,依然回到海上,继续为家庭拼搏着,直到两年之后,也就是年,他的右眼眼球也被摘除了,从此他的生活中再也没有了光明。
失明后的陈华山生活一度陷入了黑暗之中,儿子年幼妻子不堪家庭重担而不辞而别,更上雪上加霜,数次萌生想死的冲动,最终在家人陪伴下,陈华山走出了失明的阴影,重新燃起了对生活的希望。特别是最近几年,政府大力开展的脱贫攻坚工作更是一盏灯塔,为陈华山指明了生活的方向。
年,经过陈华山本人申请、社区民主评议,陈华山正式成为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为了帮助他脱贫,周棚街道办事处、刘堂社区不遗余力的大力支持,从基本的社保兜底政策开始,帮助他办理了一类低保、残疾人补贴和残疾人护理补贴,对他居住的房屋实施危房重建,奖补资金2万元;紧接着是实施了产业脱贫政策,年,在父母的帮助下,陈华山养羊13只,奖补资金元。
人这一辈子不能只索取,我也想回报社会,这是陈华山的心里话。从患病开始,由于一直缺少劳动力,加之父母年事已高,生活十分贫困,来自政府、医院、社会、爱心人士等等所给予的关怀和帮助,一点一滴、一丝一毫,陈华山都没有忘记,都一一牢记在心。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不能只受人恩惠,也要回报与人,把遗体捐赠出来回馈社会,无论是医学研究、还是帮助他人,都算自己做了点对社会有价值的事情”,这是陈华山这个朴实的农村汉子对传统美德的诠释。
年10月24日,家住颍泉区周棚街道办事处刘堂社区的陈华山在家人、帮扶责任人和区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的共同见证下,正式在《自愿捐献遗体(器官)申请登记表》签字,同意在过世后将遗体捐出。
陈华山,虽然身体残疾了,但他用自身的实际行动,获得了健全高尚的人格;虽然眼睛看不见了,但他的心中却充满了阳光,以爱心回馈爱心,用爱心延续爱心,就像歌里唱的那样,“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明天”。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