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博莱|联合主题策划
摘要:仔猪黄痢是一种急性传染病,主要是由于感染致病性大肠杆菌而导致,不同日龄的仔猪均可发病,根据粪便的颜色分为仔猪黄痢和白痢。在自然界中大肠杆菌病原分布广泛,加上仔猪自身免疫系统不完善,对外界致病菌的抵抗力较弱。仔猪黄痢以3日龄以内的哺乳猪为重点发病群,病猪粪便呈黄色,发病急,病死率高,接近%。临床预防本病主要依靠免疫接种,还可以通过口服益生菌、使用抗生素、加强场内消毒(尤其是产房和待产母猪)、提高猪场管理等措施。病猪最佳的治疗方式是口服抗生素,同时配合止泻、补充机体丢失的水分和矿物元素等进行对症治疗。
关键词:仔猪;大肠杆菌;黄痢;防治措施
仔猪黄痢的病原是大肠杆菌(Escherichiacoli),又叫大肠埃希氏菌,这些菌株大多数能形成肠毒素,可以引起仔猪发病和死亡。大肠杆菌几乎存在于我们周围所有的环境中,养殖动物的大肠杆菌病可以发生在多种家畜、家禽中,其中猪和鸡是最为易感的,而且危害十分严重。大肠杆菌在动物群体间感染的季节发病特征不是非常明显,一年四季猪大肠杆菌病均可发生,但主要发生在猪只的出生至断乳期,这与猪只的易感日龄相关。
大肠杆菌的生化特性为甲基红试验呈阳性,V-P试验是阴性,尿素酶和柠檬酸盐利用呈阴性(极个别菌株表现阳性),硝酸盐还原试验表现阳性,吲哚产生和乳糖发酵是阳性(个别菌株表现阴性),氧化酶表现阴性,氧化-发酵试验表现为F型。大肠杆菌是短杆菌,两端钝圆形,革兰氏染色阴性,多是单个或两个存在;大多数的大肠杆菌菌株具有荚膜或微荚膜结构,不能形成芽孢;多数大肠杆菌菌株生长有菌毛,一些菌毛是对细胞具有黏附作用的特异性菌毛。37℃条件下在普通营养琼脂表面培养24h,可见到表面光滑、圆形突起、湿润、灰白色、半透明的菌落,在麦康凯培养基表面呈现粉红色的菌落,在伊红美蓝琼脂表面呈现有带金属光泽的紫黑色菌落。大肠杆菌存在广泛但易被消灭,可以使用特定浓度的甲醛溶液、新洁尔灭溶液、高锰酸钾、甲紫溶液、碘附、消毒酒精、醋酸氯己定、戊二醛等。仔猪黄白痢是仔猪黄痢和仔猪白痢的合称,主要发生于哺乳期仔猪,黄痢发病时间早,一般在出生后3d内发病,粪便黄色,死亡率很高。白痢发病时间为7~30日龄发病,粪便呈灰白色。病原主要经仔猪口腔感染,在中小型的养殖场,环境清洁做的很差,例如母猪的乳房很脏,粘有粪便,那么乳房周围会存在大量大肠杆菌,仔猪吮乳时通过接触乳房皮肤经口感染。环境卫生条件不合格的猪场地面、墙面、料槽、水管等也会有大量的大肠杆菌分布,由于存在广泛,该病一年四季都可发生,在当前生猪出栏量还没有恢复的情况下,尽可能保证仔猪的存活是非常重要的。仔猪大肠杆菌病在规模化、集约化猪场发生严重,一旦诊治不及时将给猪场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必须高度重视。
●1病原●
仔猪黄痢主要由致病性血清型大肠杆菌引起,且致病性血清型通常带有K88、K99等,主要发于3日龄以内的仔猪,具有发病急、病程短、治愈率低、病死率高的特点,带菌仔猪和母猪是本病的传染源,经粪便将致病菌排出后,健康仔猪吮吸或舔舐被致病菌污染的母猪乳头或皮肤而发病。临床上仔猪黄痢的发生,除和大肠杆菌侵染有关外,还与养殖场内外部环境、自身免疫系统不够完善有密切联系,因为大肠杆菌属于条件致病性菌。仔猪出生后由于各个脏器功能还不是很完善,整体免疫功能尚未发育或发育不完善,对疾病的抵抗力低,因此很容易受到致病菌侵染,具有很高发病率。母猪在妊娠阶段如果营养不良,仔猪出生后获得的乳汁并不能很好地提供营养,自身发育变慢,免疫力降低,身体素质变差,体内各个营养元素供给不均衡,存活率就很低。大肠杆菌属于典型的条件性致病菌(条件致病菌又称为机会致病菌。在某种特定条件下可成为致病的细菌,称为条件致病菌。条件致病菌是动物体的正常菌群,当其集聚部位改变、机体抵抗力降低或菌群失调时则可致病),通常不会表现出明显的致病性,只有当动物胃肠道菌群失调或者受到多种应激因素,影响身体使抵抗能力下降时,致病原才会表现出明显致病性。养殖场防寒保温性能较差或外界气温突然发生变化,对猪场没有进行保暖措施,或者养殖场整体卫生环境较差,粪便不及时处理,有毒有害气体蓄积,消毒不彻底,均会造成大肠杆菌侵害仔猪,引起仔猪患病。
●2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
2.1临床症状
死亡病猪的尸体消瘦,腹部及肛门周围被黄色粪便覆盖,被毛凌乱,皮下水肿出血。最急性的患病仔猪看不到明显症状,于生后10多小时突然死亡,呈急性败血症死亡,很多特征性病变不会表现出来。病程稍长的,仔猪多在出生后2~3d以上发病,症状较明显,同窝仔猪突然出现症状,患病仔猪眼睛无神,精神萎靡不振,食欲减退,停止吃奶,身体虚弱,迅速衰败消瘦死亡,其他仔猪相继发病。症状主要是腹泻严重,大便失禁,有些严重仔猪会呈放射状喷出,排出黄色或黄白色水样稀便,混有凝乳状小片和小气泡,腥臭味,病猪迅速脱水导致体内电解质失衡,严重脱水,症状加重,双眼凹陷,皮毛枯干,结膜发绀,腹下皮肤呈现紫红色,皮肤温度下降,最终昏迷死亡。
2.2病理剖检
剖检尸体可发现,十二指肠内产生大量气体,肠系膜水肿,肠黏膜充血肿胀,肠壁变薄,空肠和回肠病变次之。一些病猪心肌出血,病变部位变软,严重的会出现肺部水肿。胃由于气体堆积膨大,含有未消化的凝乳块,由于肠黏膜有出血,肠内容物有时混有血液,黄红色含气泡的液体。心、肝、肾有变性,重者有出血点或坏死病灶。
●3诊断●
初步诊断仔猪黄痢疾病,可以观察仔猪发病症状,首先考虑发病日龄和粪便颜色,3日龄内仔猪排便出现黄色或者黄白色稀便,首先怀疑为仔猪黄痢,然后对病死仔猪剖检,如果出现病死仔猪剖检后明显脱水、皮下水肿,以肠道急性卡他性炎症为显著病变,特别是十二指肠最为严重;肠道内气体充盈和黄色液体的内容物,肠壁变薄,肠系膜淋巴结呈弥漫性点状出血,可初步确诊。临床上确诊为仔猪黄痢还需要结合病原学检查。仔猪黄痢的病原学检查,取病死仔猪的肝脾或小肠前部内容物,使用麦康凯琼脂培养基鉴定,划线培养,获取单菌落;37℃的培养箱培养18~24h,将培养基上的红色菌落挑选出来接种到血液琼脂培养基上,18~24h后,会发生溶血现象。提取菌落革兰氏染色,镜检可发现大小不等的革兰氏阴性短杆菌。分离得到的致病性大肠杆菌培养于液体培养基,摇菌培养18~24h,挑选未吃初乳、健康未发病的仔猪,灌服上述培养液,若12h后仔猪出现相同临床病症,可确诊。
●4治疗●
对于大肠杆菌病的防控,可在实验室通过药敏试验筛选出该菌株最敏感的药物。但仔猪黄痢的病程比较短,主要原因是3日龄内的仔猪免疫力太低,发病后部分仔猪病程甚至不超过1d,药敏试验需要24h左右得出结果,所以用药敏试验找寻药物的方法可用于稍后发病猪。一个区域的大肠杆菌血清型和耐药性有相似性,通过已发病的仔猪筛选出敏感药物,留作备用,3~6个月至少更换一次抗生素品种。一般都会选用广谱的抗生素。由于国家对抗生素的管理逐步严格,禁止使用饲料中添加抗生素,以及有些猪场对抗生素的滥用,导致猪群中的致病性大肠杆菌对很多抗生素产生耐药性,很多实验室开始研究替代抗生素的中草药或营养免疫配方用来治疗仔猪黄痢。采用中药方剂黄连汤联合恩诺沙星治疗,配合黄连汤治疗-方剂组成是,苦参60g,黄柏50g,粉葛、黄芩、木通、大黄各药物均取40g,黄连、白芷、乌梅各药物均取30g,甘草10g。以上药物混合研磨成粉末状,分2次使用,拌入饲料中给哺乳母猪食用,2次/d,持续治疗3d。
中药不易产生耐药性、毒副作用小,并且可以提高机体自身的抗病能力,可用于此类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5预防●
仔猪黄痢主要感染新生仔猪,主要从保持环境洁净、环境温度稳定这两个方面着手。对产房的各个角落、用具、水管等进行彻底消毒,对母猪的体表用低浓度的体表消毒液擦拭,尤其是乳房区域。消毒可以采用三氯异氰尿酸或稀戊二醛溶液,从母猪产前1周开始进行消毒,每天进行1次。产房的温度需要严格控制,出生后3d内的仔猪保温箱内的温度应当保持在30~32℃,出生3~7d内的仔猪保温箱内的温度应当控制在28~30℃,因为环境温度的改变很容易引起仔猪发病,也能够减少因温度过低引起的其他疾病。初生仔猪中发现有仔猪出现下痢等症状时及时对病猪进行隔离,及时将粪污清理出去,环境消毒,粪便进行无害化处理。
母猪怀孕1~20d和90d后要注重营养供给,饲喂全价料,适当加喂青饲料,严禁饲喂霉变饲料;母猪分娩前确保产房已经严格消毒,保持产房温湿度适宜,避免母猪和初生仔猪有不良应激反应;仔猪提早补料(通常7日龄尝料,14日龄补料),适时断乳(21~35日龄为宜),断乳过程也要逐步进行,避免饲料突换产生应激,保证仔猪机体营养成分均衡的同时还要避免应激反应的产生。
最有效的预防方法就是接种疫苗,预防仔猪黄痢首先应选择合适的疫苗,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尤其要选用抗原血清型匹配的疫苗。接种疫苗时间为母猪在产仔前1个月和产仔前半个月应各注射1次疫苗,选择发病率较高的抗原类型进行免疫,如常见的k88型、k99和P型,直接注射双价或多价疫苗,预防效果更加显著。
防控仔猪黄痢主要依靠提前预防,发病后治疗效果差,由于病程较短,仔猪自身的抵抗力弱,病死率接近%。此病的防治主要还是以预防为主,加强饲养管理,注意母猪饲料的营养与环境温湿度的稳定,提高母猪母源抗体水平,对环境有计划地彻底消毒,尽可能减少环境中的大肠杆菌。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可选择灭活疫苗或安全有效的基因工程苗以及亚单位疫苗。此外,还要对初生仔猪细致观察和护理,确保早发现早防控。
本文选自《猪业科学》年第3期“主题策划”栏目:P45-47(版权归《猪业科学》所有,如转载,请注明出处)。阅读更多内容可见网站: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