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痛可以自行服用止痛药?药物也会影响体检结果?抗过敏药可随意服用?由于缺乏全面、准确的安全用药知识,用药不对症、重复用药等误区,我国因药物不良反应致病的例子屡见不鲜。
最近,专家对今年的“全国药品安全网络知识竞赛”答题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梳理出7个错误率较高的安全用药误区和值得注意的现象。
一、牙痛原因有多种,不能乱服止痛药
牙痛是最常见的口腔疾病症状,不同的原因引起的牙痛表现不同,治疗的方法也要区别开来。但是很多人对牙痛的治疗产生了错误的认识,以致延误了治疗,造成更大的危害。
据贵阳晚报报导,一7岁男孩因牙痛出血,奶奶给他吃了两粒止痛片后,出现呼吸困难等症状。经医院抢救,孩子脱离危险。医生称,孩子的肝、肾功能不成熟,对药物代谢较差,不能乱用成人止痛药。
中国药学会合理用药科普传播专家团提醒公众,人们平常牙疼,主要有两种情况:
第一种是牙体、牙髓病变,主要是龋齿引发的牙髓炎症等。
第二种是牙周病变引起的,如食物嵌塞引起的牙龈炎、冠周炎,不注意牙周卫生引起的牙龈萎缩、牙槽骨吸收、牙根暴露、牙齿松动脱落等等。
一旦出现疼痛如牙痛,医院就医,不可自行服用止痛药,止痛药可能掩盖病情,有些还会引起胃部的不良反应,滥用止痛药可致胃出血、哮喘、荨麻疹、耳鸣、听力减退、神经紊乱等。疼痛都是有原因的,疼痛难忍医院做检查找到病因,而不是乱吃止痛药。
专家强调:不要随意使用抗生素来消炎,达到止痛的效果。长期使用抗生素,在抑制、杀灭致病菌的同时,也会抑制、杀灭口腔中的正常菌群,引起新的口腔疾病和新的感染。同时,使病菌产生耐药性。
二、服药之后去体检,当心结果会超标
定期体检是预防保健,早期发现疾病、亚健康的重要手段。大多数人知道,体检一般都要求晨起后空腹进行,这是因为饮食因素会影响化验结果的准确性。但药物对体检结果的影响,很多人不知晓,也容易被忽视。
据楚天都市报报导,30岁的小朱入职体检时查出肝功能异常,他感到既吃惊又纳闷,因为之前打过乙肝疫苗。原来小朱体检前患了重感冒,且一直在服用感冒药,医生判断很有可能是药物影响了他的体检结果。停药后经复查,结果显示肝功能指标正常。
中国药学会合理用药科普传播专家团提醒公众,多项检测指标会受到药物的影响,比如:
1、影响血常规、血糖及血液电解质检测的药物。
(1)含雌激素的避孕药。女性服用后,在血常规检测时会检出血小板、红细胞减少。这是因为此类药能影响人体的血脂正常含量,使葡萄糖耐量试验降低,并可引起血小板、红细胞数量减少,以及肝脏转氨酶含量升高。
(2)抗凝药。服用阿司匹林、氢氯吡格雷等抗凝药物后,可能引起凝血时间的改变。如需要做血常规及凝血试验,应尽量在用药后8小时再抽血检测。
(3)肾上腺素。肾上腺素可使血糖测定增高,易被误认为是糖尿病的征象。
(4)利尿药。如氢氯噻嗪、呋塞米、依他尼酸等。这类药由于对肾脏的保钠排钾作用,可使血液中钾离子含量明显降低,故对血液电解质(尤其是钠、钾)化验结果有影响。
2、影响尿糖、尿常规检测的药物。
(1)维生素C。有些人长期服用维生素C制剂,有可能导致尿糖偏低。维生素C是强还原剂,可以与化验血糖、尿糖的试剂发生化学反应,从而使化验出的血糖、尿糖含量偏低。
(2)B族维生素、黄连素。在服用B族维生素、黄连素后,尿检时可见尿液呈黄色,会影响尿液颜色的判断。
(3)磺胺类药物和青霉素。磺胺类药物和青霉素等抗菌药物,能增高血液中尿酸浓度。服用磺胺类药物后,尿胆原检查会出现混浊,影响结果判断。
3、影响肝功能检测的药物。
(1)感冒药。扑热息痛(对乙酰氨基酚),以及含扑热息痛的新康泰克、白加黑等感冒药,可能引起转氨酶升高,从而被误判为肝脏出了问题。
(2)喹诺酮类抗菌药物。该类药物一般用于治疗上呼吸道感染和尿路感染,也可能引起转氨酶升高。
(3)激素类药物。雌激素类药物能影响人体的血脂正常含量,使葡萄糖耐量试验减低,并可引起血小板、红细胞数量减少以及肝脏转氨酶含量升高。肾上腺素则可使血糖测定明显增高,可被误认为是糖尿病的征象。
4、影响视力检测的药物。
(1)服用青霉素、氯霉素、磺胺类等抗菌药物后,可能引起暂时性视力下降、复视(看东西有重影)、眼球运动障碍、视乳头水肿等。
(2)服用抗结核药乙胺丁醇后,可能引起视神经炎,出现视力模糊、眼痛、红绿色盲等。
专家建议,为得到正确的化验检查结果,患者有必要在检验前停用有影响的药物,大多数药物停用后,快则几小时,慢至48小时其影响基本上消失。但应注意,慢性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患者不能擅自停药。医院,先空腹抽血再吃药,并检查其他项目。
三、视疲劳常滴眼药水,长期使用伤眼
现代人每天面对电脑、电视、手机,熬夜加班,用眼过度,对眼睛的伤害很大,有些人甚至出现双眼刺痛感、肿胀感、视力减弱等各种视疲劳的症状,很多人都习以为常地拿出眼药水滴上几滴,感觉很舒服。殊不知长期滥用眼药水也会对眼睛造成伤害。
据中新网报导,广告设计专业大学生小朱由于经常用眼,用眼过度使得点眼药水成为了她的生活习惯。起初她只是睡前点,现在每天得点多次,过一会儿眼睛又很干。“不点就更难受”成了小朱现在的一大苦恼。
中国药学会合理用药科普传播专家团提醒公众:长期连续,或不规范地使用眼药水,会打破眼表泪液平衡,从而导致眼睛越来越不舒服。常见症状有怕光,眼睛睁不开,有异物感等,临床上称之为“药物性眼病”。若得不到及时正确的治疗,长期盲目使用眼药水甚至会对角膜上皮细胞造成损伤,诱发青光眼。
长期处在空调室内,要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一般用眼一个小时左右就应该休息一下,向远方眺望。同时要多眨眼,不要过度依赖眼药水来抗疲劳。另外,虽然许多眼病都有红肿疼痛的症状,但其发病机理却可能完全不一样,眼部如有不适,应当先求治眼科医生,做出诊断后再去对症下药。
正确合理使用滴眼剂有助于眼部疾患的早日康复。局部滴眼用药种类繁多,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
1、抗感染药。眼部感染是眼科常见的病变,最易受到感染的部位包括眼睑、结膜和角膜,引起眼部感染的微生物有细菌、衣原体、真菌和病毒等。由此,抗感染药分为抗细菌药(如妥布霉素、红霉素、氧氟沙星)、抗真菌药(如那他霉素)、抗病毒药(如更昔洛韦、利巴韦林)等。眼部抗感染药应确诊后遵医嘱使用,使用眼部抗感染药时,最好不用或少用全身抗感染药,以免发生毒性或过敏反应以及细菌耐药。另外,虽然药物作用于眼部,但很多药物仍会被吸收到全身,所以对于肝肾功能障碍的患者,应小心使用。
2、抗炎药。包括激素类和非激素类。激素类的地塞米松在眼科临床应用比较广泛,常配合抗生素同时使用,对眼部的各种炎症均有治疗作用。但激素的不良反应比较多,不能长期使用,长期使用会导致激素相关性青光眼。非激素类抗炎滴眼药(如双氯芬酸钠、奥洛他定)可用于眼科手术后的抗炎治疗及过敏性结膜炎的治疗,这类药物不会引起严重的不良反应。
3、散瞳药(如硫酸阿托品、托吡卡胺)。散大瞳孔、睫状肌麻痹是眼科常用的治疗,用于眼底检查及青少年屈光检查,也用于治疗前葡萄膜炎。用药后会出现视近物模糊、眼胀感,应注意避光保护。
4、青光眼、降眼压药(如卡替洛尔、曲伏前列素)。青光眼是一类严重的致盲眼病。到目前为止,只有降低眼压才能控制青光眼的病情。
5、白内障用药(如吡诺克辛钠),主要针对早期白内障的人使用。
6、抗干眼症、眼疲劳用药(如羟丙甲基纤维素、玻璃酸钠、复方硫酸软骨素)。主要是带给眼睛湿润,缓解不适。
专家提醒,患了眼病只要按照医生的要求点药就能达到效果。过多使用不但对治疗没有帮助,有时甚至会产生不良反应,如阿托品或噻吗心安眼药水等,如果短时间内大量使用,还可能会产生明显的心血管系统反应,甚至危及生命。对于一些特殊的药物,如激素类、降眼压的药物等,还需听从医生的嘱咐,严格按照要求的次数和时间来点药,不能擅自更改。
来源:中国经济网
热
文
推
荐
创新|江门推市级药械安全监测哨点建设,系全省首个
动态|省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调研指导江门药械安全监测工作
必点|国家卫计委发布:抗生素合理使用手册
涨姿势
口服药这么吃能提高药效,快戳!
江门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
长按识别能看好白癜风的医院中科白癜风医院微信当前时间: